
目錄
-
感受生命之美:生命教育的時代之維
近日,沸沸揚揚的沙白事件引發(fā)網(wǎng)絡熱議,網(wǎng)友的反應和評論走向兩極。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贊成沙白對待生命的方式。從生命教育的角度,這也引發(fā)了我們新的思考。自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學者華萊士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以來,中外學者對生命教育進行了持續(xù)探討,...
卷首語
-
新時代少先隊教育:困境審思與重點面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和關心少年兒童工作,從《中共中央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少先隊工作的意見》《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少先隊活動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本的頒布,到“少年兒童組織與思想意識教育”學科設立和少先隊活動課程的建設與實施,對新時...
-
新時代少先隊教育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
摘 要 長期以來,少先隊被視為一個群眾性組織,其少年先鋒特性被弱化或被淡化,造成少先隊教育工作陷入困惑。少先隊教育工作實踐性比較強且目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高度契合,因此,作為一個特殊的少年兒童組織,其教育工作必須體現(xiàn)出自身特色,其活動設...
-
少先隊活動課程實踐性理論構建
摘 要 少先隊活動課程是突出少先隊的組織屬性,對少先隊員進行政治引領的創(chuàng)新形式。從課程實施情況看,目前少先隊活動課程還未能普遍落實,且課程質量還不盡如人意,原因主要包括少先隊輔導員對于少先隊活動課程內(nèi)涵與價值的認識不夠清晰、少先隊活動課程的...
-
幸福教育:新時代少先隊工作的新理念
摘 要 在社會轉型期,后工業(yè)化時代在思維方式、行為習慣、教育資源和價值觀等方面向少先隊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而少先隊工作的成人化、同質化、精英化和形式化取向滯后于時代發(fā)展要求,難以促進少先隊員幸福成長,亟需自主創(chuàng)新與轉型。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的...
-
上海少年兒童運動的百年歷程、演進特征與經(jīng)驗啟示
摘 要 上海少年兒童運動作為我國最早的兒童工作實踐之一,從早期的兒童解放運動策源地,到新中國少年兒童工作體系的制度創(chuàng)新樣板,再到改革開放后以“少先隊自動化”運動為突破口的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歷經(jīng)百年發(fā)展,見證了中國少年兒童事業(yè)的發(fā)展脈絡,展現(xiàn)了價值...
本期視點
-
勞動能否作為一種教育懲戒手段的思考
摘 要 多數(shù)研究者反對把勞動作為一種教育懲戒的手段,認為這會讓學生痛恨勞動、鄙視勞動。其實,無論用什么手段、方式來懲戒違紀違規(guī)的學生,學生既不應痛恨懲戒的手段,更不應痛恨懲戒者,否則就說明懲戒失敗,懲戒的目的沒有實現(xiàn)。歷來人們鄙視勞動,是因...
-
小學生課間十分鐘的時間社會學分析
摘 要 小學生課間十分鐘作為與時間密切相關的概念,其使用方式受到挑戰(zhàn),可以從商品化價值、組織性規(guī)范和權力性滲透三維度剖析其使用異化現(xiàn)象?;跁r間社會學的視角,具體表征為:時間被視為商品,學生在觀念與教師引導下投資時間,身心受到束縛;時間被高...
-
-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思想品德評價的實踐路徑
摘 要 學校在推進綜合素質評價“落地”過程中,由于缺乏正確的評價理念引領、有序的評價過程規(guī)范以及科學的評價方法運用,致使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評價陷入某種無序、混亂和困頓之中。在新時期,為充分釋放與彰顯思想品德評價的育人價值和教育意義,學校應開展...
探討
-
“GLAS”特色校本課程:小學德育與體美勞深度融合的價值辨析與實踐建構
摘 要 德育的重要路徑是五育融合,這就要求不僅要開設獨立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而且要發(fā)揮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GLAS”校本課程實現(xiàn)了德育與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結合。通過訓練取向的體美勞課程與德育課程的融合,以及以興趣取...
-
校家社協(xié)同育人的“共建”實踐探尋
摘 要 校家社協(xié)同育人是新時代學校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依托教育議事會制度實現(xiàn)家校社互動溝通常態(tài)化、長效化,培育各方的溝通意識;依托菜單式培訓課程、微課堂等方式提供多元化家庭教育指導,提升各方協(xié)同育人能力;整合開發(fā)學校、家庭和社區(qū)資源...
-
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下學校高質量黨建工作方案設計策略
摘 要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小學校黨組織面臨的一項重大任務和課題,在學校領導體制改革背景下,高質量開展黨建工作是高質量辦學治校的基礎和前提,這需要設計制訂富于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的黨建工作方案?;谥行W校領導體制改革對學校黨建工作的需...
-
小學德育的生態(tài)化:生態(tài)智慧向度和建構路徑
摘 要 將生態(tài)智慧向度引入小學德育,立足德育過程的共生性、多樣性和社會性,建構以生命為中心的德育共同體,強化生命體的相互依存與共同成長;促進資源與學生、環(huán)境之間的動態(tài)交互,強化德育資源的整合利用;設計基于生活情境的德育活動,深化學生的道德體...
-
“一繩兩翼”協(xié)同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摘 要 體育與健康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具有重要作用。花東學校以跳繩活動為突破口,構建“一繩兩翼”協(xié)同課程體系,通過主體課程施以專項技能、體能、心能教育,通過主題課程開展基礎性、拓展性體育特色活動。在實施路徑上注重家校社協(xié)同、主體與主...
道德領導力
-
-
育人能力視角下的教育家精神弘揚:關系厘定與實踐路徑
摘 要 弘揚教育家精神重點在國家責任與使命自覺、道德品質與人格示范、職業(yè)態(tài)度與勝任能力三個維度,分別發(fā)揮方位導向、專業(yè)領航和前行地圖的功能。弘揚教育家精神能促進教師育人能力提升,而教師育人能力提升能進一步彰顯教育家精神。從育人能力視角,做好...
師德研究與實踐
-
以大概念教學推進區(qū)域中學思政課程轉化的策略實踐
摘 要 中學思政課大概念教學的研究成果既要扎根課堂又要反哺課堂。只有將這些成果轉化為更多教師的教學實踐,才能助推區(qū)域思政課教學改革。通過把握“勢”、揭示“道”,形成向上的“底層算法”;明確“法”、提供“器”,構建流暢的“操作系統(tǒng)”;開發(fā)“例...
課程育德
-
心理情景劇在高一新生人際關系調(diào)適中的應用探究
摘 要 高一新生來到新的班級集體,大都渴望結識更多朋友,但又不知如何把握人際交往的尺度,為此幫助他們理清人際邊界,實現(xiàn)更好的人際適應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編演心理情景劇,利用具象化技術、替身技術、角色扮演技術、空椅子技術、角色互換技術等技術手段...
學生發(fā)展
-
-
和而不同 美美與共
杭州市和家園小學創(chuàng)辦于2012年,是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團推進集團化辦學的第三所學校,建立之初的定位就是“辦一所國際化的學?!薄Υ?,校長馬玨清醒地認識到:一所具有國際視野,能面向未來的學校,必須注重文化交融,追求和諧共處,尊重個體差異,因此提...
人物
-
教育部教育家精神宣講(港澳站)暨粵港澳大灣區(qū)師德師風建設學術研討會在澳門舉行
近日,教育部教育家精神宣講(港澳站)暨粵港澳大灣區(qū)師德師風建設學術研討會在澳門舉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回歸25周年之際,教育家精神宣講活動首次走進港澳,是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推動內(nèi)地與港澳教...
-
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教聯(lián)體”工作方案》
日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教聯(lián)體”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敖搪?lián)體”是以中小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為目標、以學校為圓心、以區(qū)域為主體、以資源為紐帶,促進家校社有效協(xié)同的一種工作方式。要推動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
-
萬安倫: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須從四個方面著力
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萬安倫認為,深刻認識和精準把握教育家精神的關鍵特質、全力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須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一是增進“四個認同”,堅定理想信念。增進廣大教師...
-
“問題兒童”調(diào)查:超過八成的被調(diào)查者認同“問題學生”這一說法
日前,第三屆青少年心理安全論壇發(fā)布了《問題學生及其教育的問卷調(diào)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調(diào)查樣本總數(shù)為37956份,其中有效樣本為37956份,有效樣本占樣本總數(shù)的100%,覆蓋了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qū)直轄市。參與本次問卷調(diào)查的人員中,學...
-
董輝,高文心:教師倫理困境隨著當代教育系統(tǒng)的演化而趨于復雜
董輝,高文心在《教育研究》2024年第9期《超越教師倫理困境——兼論教師教育信念培育》一文中提出,教育本質上的道德屬性讓教師工作帶有濃厚的倫理色彩。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育人實踐中,倫理挑戰(zhàn)和行為困境不可避免。某種意義上,倫理困境是嵌入現(xiàn)代教...
-
馬曉倩,唐愛民:后真相時代學校德育變革應該以實現(xiàn)道德共鳴為實踐進路
馬曉倩,唐愛民在《教育研究與實驗》2024年第5期《后真相時代學校德育變革的邏輯與路向》一文中指出,當代社會,人類已無可爭議地處于社會情理倒序、真相“合謀”、價值泛化、非理性作祟的后真相時代。后真相時代滋生出一種新的社會境域——“第三種現(xiàn)實...
-
韓國:將課程教材作為落實國家認同教育的主渠道
韓國中小學國家認同教育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依托“弘益人間”、負重前行、“身土不二”與和諧共生的國民文化精神,通過融入課程、聚焦文化與實證研究等途徑,強化中小學生熱愛國家及制度的政治認同教育、尊崇傳統(tǒng)價值的文化認同教育、培育獨立正義的歷史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