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
堅定文化自信 推動文化繁榮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的講話,論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說:“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边@個論述是關于中華優(yōu)秀傳...
刊首語
-
-
簡論《尚書》“五福”的生命智慧
“五?!笔侵腥A文化中古老且一直在歷史上發(fā)揮重要影響的傳統(tǒng)幸福觀、生命觀。“洪范九籌”在《尚書·洪范》記載中雖被箕子描述為上帝傳授給禹用以治國安邦的九條大法,但作為最后一籌重要組成部分的“五福”觀念卻映射出神權政治藍圖下人權統(tǒng)治手段...
-
簡析先秦諸子政治思路的三種類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家的不同主張和諸侯國的變法改革為古代國家治理思路的探索提供了思想基礎和實踐經驗。從道德模仿與權力支配的視角來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政治思路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古典道德模仿 道德模仿具有長足的歷史傳統(tǒng)和親緣特征?!暗赖履7?..
-
“生道”抑或“王道”?——今本《文子》與《淮南子》對勘
今本《文子·上仁》篇有一段話:“故圣人見化以觀其徵。德有昌衰,風為先萌,故得生道者,雖小必大,有亡徵者,雖成必敗。”這段話與《淮南子·氾論訓》中的“故圣人見化以觀其徵,德有盛衰,風先萌焉。故得王道者,雖小必大;有亡形者,...
-
-
略論朱熹的解經特點
朱熹的經學承上啟下,在中國經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學界對朱熹經學的論列頗多。一些學者以朱熹的著述為例探討其經學方法,概括出朱熹尋求經文本義、兼顧訓詁與義理、博采眾長與實事求是等經典詮釋特色;也有學者不拘著述,系統(tǒng)論述朱熹的解經原則或經學思...
-
論熊十力心性理論的實踐性指向
熊十力的心性理論是其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對歷史上心性理論的綜合、超越和發(fā)展,亦吸收了當時時代背景下的多種學術資源,體現(xiàn)出了現(xiàn)代性特征,在其哲學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后世學人建構學術思想亦產生了深遠影響。不僅如此,熊十力心性理...
思想文化
-
-
陜西孔廟的歷史發(fā)展及現(xiàn)狀
孔廟,是古代中國祭祀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場所。作為儒家文化的載體和象征,孔廟不僅體現(xiàn)了儒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而且對當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精神價值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一、孔廟的起源公元前478年,即孔子逝世的第二年,魯國國君魯哀公為...
-
云岡石窟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
云岡石窟是北魏王朝的藝術杰作,也是當今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北魏時期,國家力量強盛、百姓安寧,四方朝貢者不計其數(shù)。其第五位帝王拓跋濬在位時,命沙門統(tǒng)曇矅于平城(今山西大同)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這便是今天赫赫有名的“曇曜五窟”。之后,修...
-
-
匾額與中國古代旌表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旌表制度是歷代王朝為道德優(yōu)秀的人樹立如匾額、牌坊、碑石等物化標志對其進行彰顯,以美化風俗、教化民眾的一種制度,它折射著中國傳統(tǒng)社會忠、義、孝、貞等基本道德精神,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文化導向的有效方式?!?〕 匾額的“匾”,古代通...
-
論五四時期毛子水的國故觀
五四時期在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史研究中,歷來是被關注的焦點。這一時期所處的特殊歷史節(jié)點使其在思想文化領域呈現(xiàn)出新舊交織、論爭不斷的價值多元狀態(tài)。新派勢力堅決站在西方科學民主的旗幟下,學習現(xiàn)代西方文明成為一大潮流;舊派勢力則仍延續(xù)傳統(tǒng)中國的學術方向...
-
星云大師的卓越貢獻
2023年元宵節(jié),96歲的星云大師圓寂。星云大師是江蘇揚州人,在江蘇南京棲霞山出家,在江蘇焦山佛學院讀書,在江蘇無錫大覺寺當住持,從江蘇出發(fā)走向臺灣,并通過臺灣走向全世界。星云大師對世界思想和文化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主要是通過他在佛教實踐中所...
歷史文化
-
民族古文獻視域下的絲路民族文化變遷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silk road)形成于公元前3世紀,是連接東西方的政治、經濟的交通要道,更是不同文化交流的紐帶。在這一文化交流要道上行進的部族至少有15個,使用的語言和文字不少于20種。根據德國學者勒柯克(Le Coq)的調查,僅在絲...
-
史觀:“外科”與“語言學史”如何溝通
中國語言學史研究主要涉及語言學學科,還涉及一系列的“外科”。這些“外科”中,關聯(lián)最密切的就是中國歷史學科,其他的還包括中國文學(語言與文學的互動)、政治學(對語言本體的重塑)、經濟學(語言政策的選擇)、哲學(如何處理“語言關系”),等等。 ...
語言文化
-
《東原錄》所載《丹鳳門賦》考辨
梁周翰(929—1009年)字元褒,鄭州管城人,宋初文學家、官員。梁周翰名列《宋史·文苑傳》,其本傳載:“乾德中,獻《擬制》二十編,擢為右拾遺。會修大內,上《五鳳樓賦》,人多傳誦之。”《五鳳樓賦》是宋代的著名賦篇,備受士林推重,南...
-
試析《敕封平天仙姑寶卷》中的仙姑形象
寶卷是一種淵源于唐代佛教俗講,產生于元末明初,并在宗教(主要是佛教和民間教派)和民間信仰活動中,按照一定規(guī)范和儀式演唱的說唱文本。(參見車錫倫:《中國寶卷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2009年版,第1頁)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刊刻流行...
-
時代鏡鑒與冷觀自省
《諧與謔:作為漫畫的另類視角》是屈健先生一部獨具特色的新作集。文如其題,他有意借用“漫畫”簡介明快的筆法直面“互聯(lián)網+”時代飛速流轉的社會節(jié)奏賦予人們的暈眩與困頓,通過“喵老師”“灰兔子”“跳跳鼠”“吉祥鳥”等高度擬人化動物IP的創(chuàng)設,暢快...
文學藝術
-
郭象“逍遙”思想探析
郭象的《莊子注》是建立在莊子的內、外、雜篇的基礎上,進行的注釋和理解。錢穆認為,莊子的外雜篇并非莊子本人做作(錢穆:《莊老通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第255頁)。莊子內篇不談論“性”的問題,而郭象的《莊...
-
《化書》死亡思想探究
《化書》是五代時期道教的經典著作,通常被認為是道士譚峭所著。全書共分為六卷,分別是“道化”“術化”“德化”“仁化”“食化”“儉化”。《化書》中包含豐富的死亡思想,譚峭一方面吸收了前人的優(yōu)秀成果,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認為死亡與“食”有...
-
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開拓者
西北大學哲學學科不僅是我國西北地區(qū)設立最早的哲學學科,而且是我國設立最早的哲學學科之一,它發(fā)端于1902年的陜西大學堂“性理格致門”,始建于1912年的西北大學“哲學科”(與北京大學“哲學門”同年),1923年改稱國立西北大學“哲學系”,百...
文化百花園
-
在歷史中成為歷史
我與劉文瑞老師的交往是先見其文,再見其人,一見如故。會上碰面,私下熱聊,其樂融融。多年前回西安參加學術交流,還專門去他家討過一碗面吃。劉老師專長史學,涉足管理既是個人喜好也是他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的職之所在。我從他那里知道了很多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