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海明威東方書寫中的抗日戰(zhàn)爭敘事
內容摘要:今年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海明威在中國抗戰(zhàn)期間撰寫的東方書寫,不僅反映了他個人對戰(zhàn)略態(tài)勢的所思所想,也流露出作家的國際人道主義關懷。海明威有關抗日戰(zhàn)爭的敘事細節(jié),通過文史互證式閱讀,可以還原抗日戰(zhàn)爭敘...
-
論大城立裕的中國認識及沖繩自立性的思考
內容摘要:沖繩作家大城立裕對沖繩的思考,是基于“中國”這一形象不斷深化的。首先在戰(zhàn)后初期,對上海東亞同文書院的認知體現出他試圖依靠符號化的“中國”初步建構起沖繩與世界主義的聯系,試圖給予戰(zhàn)后的沖繩新的東亞定位。隨著進一步將“中國”納入“祖國...
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文學研究專欄
-
表觀遺傳學視域下《白虎》對帝國優(yōu)生學的批判
內容摘要:表觀遺傳學是指在不改變DNA序列的前提下,基因表達發(fā)生的可遺傳變化,其中,環(huán)境的改變誘發(fā)表觀遺傳變異,產生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表觀基因組。印度作家阿拉文迪·阿迪加的小說《白虎》講述了印度的底層青年巴爾拉姆的成長故事,于2008...
-
治療還是控制?《可憐的東西》中的醫(yī)學實踐與身體政治
內容摘要:在蘇格蘭當代作家阿拉斯代爾·格雷的小說《可憐的東西》中,女主角貝拉被診斷出患有“色情狂”和失憶癥。以往的研究忽視了疾病與權力之間的復雜關系。小說中的疾病不僅是個人困境的表現,更是權力結構的反映。在身體政治背景下,疾病展現...
文學與醫(yī)學研究
-
中國古典詩詞翻譯中的互文重構
內容摘要:文學翻譯中的互文重構指譯者在翻譯一部作品時通過對其他作品的借鑒與引用在目的語文化中建立了新的互文關系的現象,旨在增強譯文語言的表現力,提高譯文本身的可接受性與藝術感染力。本文通過評介張智中的新著《英文閱讀與古詩英譯》,主要探討了中...
-
-
深度翻譯理論視域下布拉日金娜《孔子家語》研譯互促實踐研究
內容摘要:儒家典籍《孔子家語》的翻譯與傳播,對于深化儒家思想的全球理解與促進跨文化對話具有深遠意義。本研究圍繞布拉日金娜有關《孔子家語》的儒家思想學術成果及其俄語全譯本,以深度翻譯理論為研究進路,通過厘定、挖掘和闡釋其對儒家思想的研究與翻譯...
-
譯詩如作畫:以石濤畫論看漢詩英譯
內容摘要:本文在當代漢詩英譯實踐和研究背景下,以石濤畫論為基礎,以王維《竹里館》及斯奈德的譯詩為例,對漢詩英譯的總體、主體、客體、方法、程序、標準和效果予以較為系統(tǒng)的探討。用石濤畫論演化而成的“一畫”法看漢詩英譯,它就是譯者“我”作為擁有“...
典籍翻譯研究
-
奧斯曼帝國的國家翻譯實踐與國家現代化關系芻議
內容摘要:16-17世紀,奧斯曼帝國國力強盛,在外交上表現出遲疑與不屑;18世紀開始衰落之時,在外交上雖主動出擊卻缺少深謀遠慮。帝國晚期外交事務的陡增,培養(yǎng)一支忠于帝國的翻譯“國家隊”和“正規(guī)軍”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大事。本文以帝國的國家翻譯實...
-
-
文學翻譯中致使語義的跨語表征
內容摘要:語言間致使概念的語言表征形式有共性也有不同。由于漢語意合和英語形合的不同特點,漢英翻譯中致使概念的表征方式常會發(fā)生變化。本文對漢語分句型致使結構的跨語轉換進行了詳細考察,并基于空間隱喻,根據表征使因事件和受因事件的句法形式之間的距...
-
開拓文學空間研究新領域
內容摘要:隨著西方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空間轉向”,“文學空間研究”不斷發(fā)展和興盛。在此背景下,方英教授的專著《文學空間批評》為中國的文學研究貢獻了一部力作,開拓了文學研究的新領域。該書結合多學科空間理論,提出“文學空間批評”,并重點討論了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