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哲學
- 、個體與群體關(guān)系的認識,為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注入了活力,為后世理學、心學等思想體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借鑒。
周子越 -
- 《中國哲學簡史》:學習中國哲學的首選入門書
- 甚至利用前兩章介紹了中國哲學的大背景,這對不甚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及中國現(xiàn)代年輕人尤其有幫助。當然這只是馮友蘭的讀書筆記,提綱挈領(lǐng)地表達了他對中國文化和中國哲人的理解。
卞和 -
- 中國哲學源流略說
- 宋明理學作為儒學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將中國哲學的思維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其政治目的之一就是為封建倫理道德尋找終極的價值依據(jù)。
王杰 -
- 中國哲學古典之美
- 從淡然平和的“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到撼天動地的“勢壓九江雄,崢嶸當曙空”,詩韻與聲歌點明了全曲的主旨大意,也將江川湖海、山巒疊嶂的祖國自然風光,水墨青綠、詩情畫意的中華傳統(tǒng)美學,以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精神
韓偉光 -
- 論中國哲學典籍翻譯
- ,擺脫自19世紀末以來中國哲學界流行的西方哲學話語,讓中國哲學真正地說中文。
夏莉雯 -
- 中國哲學必將大放異彩
- 從根本上講,中國哲學就是有著大用的人生智慧之學,馮友蘭先生曾經(jīng)說過:中國哲學必將大放異彩。今天,我們看到,馮友蘭先生的預言正在變成現(xiàn)實。
王杰 -
- 對《做中國哲學》的思考
- 因而,對于中國哲學研究者重要的應(yīng)是,理解本書對這種方法的論證過程,反思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方法“做中國哲學”,以及還有什么“做中國哲學”的方法。
朱芳穎 -
- 中國哲學“直覺”論內(nèi)涵辨析
- 在中國哲學看來直覺的內(nèi)容不是模糊的“神秘”能概括,“神秘”一詞在中國哲學這里代表著模糊、無知、無能等未能深入的邊緣狀態(tài),這時本體只懸設(shè)。
王麗 -
- 中國哲學“超越性”問題新論
- [6]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zh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高翔 -
- 走向世界的中國哲學
- 就使中國哲學成為世界哲學而言,我們可以說,中國哲學專家試圖將中國哲學“推”上世界舞臺,而非中國哲學專家則通過他們的參與將中國哲學“拉”到世界舞臺上。
李晨陽 -
- 淺談中國哲學的根本精神
- 他又指出,“我們對于中國哲學加以分析,實乃是‘因其固然’,依其原來隱含的分理,而加以解析,并非強加割裂。中國哲學實本有其內(nèi)在的條理,不過不細心探求便不能發(fā)見之而已?!?/dt>
吳凱之 -
- 馮友蘭沒有自譯《中國哲學簡史》
- 2015年,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中國哲學簡史(英漢雙語對照)》,本書以二十余萬字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幾千年的中國哲學史,不僅一直是世界許多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更成為許多西方人了解中國思想文化的入門書
裴偉 -
- 回歸中國哲學話語體系
- [6]方克立.論中國哲學中的體用范疇[J].中國社會科學,1984,(9).[7]鄭開.中國哲學語境中的本體論與形而上學[J].哲學研究,2018,(1).
常洪亮 -
- 探尋泌尿外科的中國哲學
- 如果要問中國泌尿外科領(lǐng)域的最強科室,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簡稱“北大醫(yī)院”)泌尿外科暨北京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的實力無出其右。自2009年以來,這個科室連續(xù)多年在復旦大學發(fā)布的《中國最佳醫(yī)院排行榜》位列首位。而它的起源,正是1946年謝元甫、吳階平在北大醫(yī)院創(chuàng)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個獨立的泌尿外科專業(yè)。如今,謝元甫、吳階平早已成為中國泌尿外科的精神圖騰,而吳階平的學生、已92歲高齡的郭應(yīng)祿正著力將中國泌尿外科的大旗插
王薪童 -
- 中國哲學的主要論題與核心范疇
- 中國哲學的這些概念和范疇凝結(jié)著中國人的智慧,是偉大的思想寶庫。
王杰 -
- 論“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
- 二、第一重內(nèi)涵:西學淵源為了完成以上擬定的學術(shù)任務(wù),反思“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便是將中國哲學作為對象,進而將其轉(zhuǎn)化為“中國—哲學”勾連式論題。
高克堅 -
- 中國哲學怎樣登上世界舞臺
-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中國哲學是能夠登上世界哲學的舞臺的,起碼中國哲學會成為世界哲學舞臺的一分子。中國哲學怎樣登上世界舞臺、為世界所認同,這是年輕一代人所面臨的大問題。
張立文 劉梁劍 鄭鶴楊 -
- 淺談法國漢學中的中國哲學
- 20世紀初期的法國漢學家們,受到傳教士漢學家們的影響,同時受到時代的制約,以當時的眼光來看待和評判中國哲學。
萬悅 -
- 中國哲學是智慧之學、大用之學
- 西方社會把關(guān)注的目光再次轉(zhuǎn)向古老的東方,轉(zhuǎn)向了中國哲學和文化,轉(zhuǎn)向了中國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就是希望從中國哲學、中國文化中汲取豐富的智慧和養(yǎng)分,以達到中西方文化互補的目的。
王杰 -
- 略論中國哲學話語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與建構(gòu)
- 第三,與第一點密切相關(guān),自主的中國哲學話語建構(gòu)并不意味著完全回到原生態(tài)的傳統(tǒng)中國哲學話語,現(xiàn)代化形態(tài)的中國哲學話語應(yīng)有現(xiàn)代化形態(tài)。
遲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