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推進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摘 要: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變革的建構性力量,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世界性視野、進步史觀、主體觀等方面高度契合,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提供了思維通道。提出“兩個結合”,強調“第二個結合...
-
中國哲學怎樣登上世界舞臺
摘 要:2023年5月22日,經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劉增光教授引薦,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劉梁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生鄭鶴楊來到張立文先生北京寓所,向張先生請益并做學術訪談。訪談內容包括:如何理解以求實、批判與開新為特點的永嘉學派的哲學精...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雙創(chuàng)”專欄·特稿
-
船山歷史哲學之一斑
摘 要:王船山一生著述豐厚,集中體現其治學宗旨的是其歷史哲學著作:《黃書》《噩夢》《宋論》《讀通鑒論》《搔首問》。在這些著作當中,前四部學界研究較多,《搔首問》則較少被關注。從“朝政”“吏治”“學術”“士大夫”四個方面對《搔首問》進行解讀,...
-
王夫之歷史哲學中的理、勢統一性問題及其實踐維度
摘 要:討論船山的歷史哲學之前,需要回答一個基本問題,即他如何處理“歷史本質”與“歷史事實”間可能的張力:先驗的本質如何符合經驗性的事實,亦即“理”“勢”的統一性問題。有兩種解決策略:一是從“勢”的概念入手,通過將“時勢”納入“理勢”之中,...
-
-
致孝、立教、通幽明
摘 要:王船山從孝道、教化與人生歸宿等方面,構建了系統的祭祀理論體系。船山認為,祭祀傳達的是人們追念先祖、禮敬鬼神的情感,是仁孝的表現。仁孝是禮樂教化的根本,因此祭祀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社會教化舉措。船山希望人們能夠在祭祀中參悟“死生一氣”“...
船山學研究
-
詩思互鏡與文明交流互鑒的普遍語法
摘 要:“詩思互鏡”是人類幾個主要文明共同體共有的一種精神現象,在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中,可以被稱為一種“普通語法”。以屈原作品的詮釋和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詩歌的詮釋為例,可以看出這種“普遍語法”在中國古典詩歌與德國現代詩歌詮釋過程中的應用。中國古...
湖湘文化研究
-
理解功夫
摘 要:對于楊國榮、吳震和黃玉順三位對筆者《儒家功夫哲學論》一書的評議,在此就相關問題作一補充和說明。首先,功夫論和實踐哲學是對應的,但并非等同的。“實踐”概念與“功夫”有相當的重合,但難以包含功夫主體轉化的內容。第二,功夫之道離不開作為功...
-
郭象命論對儒道思想的融攝
摘 要:儒道兩家都重視命,但與民間流傳的“宿命論”迥異。儒家側重于應然之命,即道德使命;道家側重于本然之命,即本真之命。郭象對傳統命論的最大貢獻,是將儒道兩家的命論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建立玄學之命。郭象發(fā)揮了性命與遇命,前者主要基于道家,后者...
-
三義全殊,一法無別
摘 要:“華嚴禪”首先表現為由宗密開創(chuàng)的一種以“深必該淺、淺不至深”的方式融攝佛教相宗、空宗與性宗之“教三種”,以及北宗禪、牛頭禪、荷澤禪等“禪三宗”,同時彰顯《華嚴經》為別教一乘“圓頓教”的判教方法。這種判教法進一步融攝儒、道思想,為唐以...
-
“假問”與“托跡”:《論語》的一種經典詮釋法
摘 要:《論語》中有一些關于孔子弟子弊言弊行的記載。圍繞有關人物“心”“跡”之間的沖突,經學史上曾有過多番的辯解。就“宰予晝寢”一事來說,魏晉學者以“假問”與“托跡”為思路,將其中宰予和孔子的言行詮釋為“假托”。詳循其間的詮解方法,可以追至...
儒釋道研究
-
《莊子》“不材之木”寓言的生態(tài)倫理意蘊
摘 要:《莊子》文本七次出現的“不材之木”寓言緊扣人類如何取用動植物的問題,層層深入開顯出莊子哲學“與萬物處”的智慧及其生態(tài)倫理意蘊。該寓言標舉“無用之用”,從萬物共有的德性層面提供了對“人類中心主義”最深層次的批判。這一批判非單向度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