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對“美感”現象進行多維聚焦和縱橫透視的新穎嘗試
“美感”是美學及藝術學的頂級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心理學、教育學、神經科學和藝術治療學的重要概念之一。人類對“美感”的正式研究經歷了數千年,而人類祖先對“美感”現象的非正式、非知識、非理性式的自由思考,則經歷了數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迄今為止,...
-
推進當代中國神經美學研究
當代中國美學界有一支青年學者隊伍異軍突起,吹響了從哲學美學向科學美學之巔峰“神經美學”進發(fā)的號角,孟凡君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員。 孟凡君在他的博士導師李志宏教授、博士后導師王杰教授指引下,堅定選擇了這條困難重重的道路。“困難”是因為,“美...
美學論壇
-
虛無主義者對虛無主義的克服
摘 要:尼采的解釋學思想深深影響了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等人的哲學解釋學,是解釋學重要的思想資源??朔摕o主義是他終生的哲學使命,也是他的解釋學思想的發(fā)源地。從“上帝死了”代表的虛無主義降臨,到透視主義認識論使人成為諸神,到最后重估一切價值克...
-
從普魯塔克到普羅克羅斯:哈利維爾的摹仿主義美學余論
摘 要:在古代希臘,摹仿是具有普遍影響力的哲學理論,以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為代表。斯蒂芬·哈利維爾(Stephen Halliwell)關注到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同時代的競爭者和他們后世的繼承人,從斯多葛主義至新柏拉圖主義的...
-
-
懸置意識形態(tài)的虛擬空間
摘 要:本文聚焦于斯洛文尼亞思想家齊澤克的賽博空間理論。通過“虛擬現實”與“虛擬的現實”辨析,齊澤克認為,賽博空間剝離了實在的“硬核”,使其成為懸置意識形態(tài)的虛擬空間,失去大他者庇護的賽博空間,成為經歷實在界的場所,這將帶來主體對信息的厭...
-
-
具身后人類的可能
摘 要:在信息逐漸失去身體走向虛擬的時代,人類的身體與認知也在逐一發(fā)生變化,因此后人類也作為歷史現象出現在了信息時代。如果說控制論的思潮作為后人類的前奏將信息與身體的關系放在理論的視野,那么凱瑟琳·海勒則進一步思考我們成為何種后...
-
-
論詹姆遜的文本闡釋理論中“永遠的歷史化”
摘 要:詹姆遜的文學闡釋理論是當代歷史批評的經典研究范式,這位偉大的文化理論家關注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的文學作品對于社會病癥的表象呈現之特點,并結合馬克思主義經典的意識形態(tài)批評傳統(tǒng),建構出一套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批評觀。在詹姆遜的文學批評思想...
美學史研究
-
凱爾特之夢: 愛爾蘭文藝復興者的貴族主義理想探源
摘 要:愛爾蘭文藝復興聚焦于恢復愛爾蘭語的使用和重振古代凱爾特文化以達到“去英國化”的目的,從而構建真正的“愛爾蘭性”。愛爾蘭文藝復興者之所以執(zhí)著于追求恢復貴族主義精神一方面是因為受到贊助的貴族詩人是古愛爾蘭文學文化遺產的守護者;另一方面...
-
-
聲音對影視解說類短視頻文本的構建研究
摘 要: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和媒介內容生產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影視解說類短視頻風靡網絡。由于時間的限定,該類短視頻在視覺上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征,因而借助聲音重構影視文本成為保障其敘事流暢完整的關鍵。影視解說類短視頻創(chuàng)作者通過提取、補充與影視作品相關的...
-
-
繪本中的一段記憶:視覺圖像背后的歷史事件
摘 要:繪本主題包羅萬象,其中一些繪本關注那些對社會文化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展現了繪本創(chuàng)作者對事件的觀點與態(tài)度。本文將介紹和分析三本講述國際上重要歷史事件的繪本,將繪本中的視覺圖像作為切入點,分析繪本插圖風格,視覺符號的應用方式、...
-
-
后現代語境下喜劇綜藝節(jié)目的身體美學轉向
摘 要:后現代語境下,多元化與去中心化趨勢加劇了喜劇綜藝節(jié)目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身體美學為節(jié)目創(chuàng)新開辟了新視角,身體作為喜劇表演的核心既是吸引觀眾目光的審美對象,也是深化情感共鳴的載體,更是提供豐富觀劇感受的媒介。通過探討身體美學在喜劇綜...
-
-
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地理美學的生成邏輯與提升進路
摘 要:作為全球15個國際A類電影節(jié)之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力圖成為中國電影與全球電影接軌的橋梁。同時,上影節(jié)也是極具代表性的在地藝術實踐,從藝術地理學視域下予以觀照,可以發(fā)現上影節(jié)自身策展的方法論及價值觀。研究將從藝術地理學視角考察上影節(jié)...
-
從杭州動漫同人展看角色扮演者的文化訴求
摘 要:角色扮演作為小眾文化,近年來隨著亞文化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尤其受到青少年的接受和喜愛。角色扮演不僅是新奇的裝扮,它背后包含深刻的社會心理需求。本文通過分析杭州第三十屆動漫同人交流展現場的角色扮演行為,探究角色扮演者在個性...
審美視點
-
-
音樂劇與電影的交織:《嫌疑人X的獻身》的跨媒介表現
摘 要:東野圭吾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說大師。隨著各媒介之間界限的不斷模糊,他的小說也通過電影、音樂劇等多種形式進入大眾視野。在小說的改編過程中,改編作品既尊重原著,又進行了適當的本土化處理,改編方式也各有特色。文章以小說《嫌疑人X的獻身》為...
審美與音樂
-
-
新媒體和中國傳統(tǒng)藝術: “鳳凰涅槃”式的藝術轉型與創(chuàng)新實踐
摘 要: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為保護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廣闊的發(fā)展平臺,使其煥發(fā)新生,展現藝術吸引力和文化感召力。本文提出了數字技術賦能、信息媒介匹配和敘事思維傳承三個方面的傳統(tǒng)藝術跨界合作與發(fā)展策略。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推廣和傳承傳統(tǒng)藝...
-
-
方增先“金石筆法”入畫研究
摘 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方增先人物畫用筆由早期圓潤、流暢的線條轉變?yōu)闃O盡蒼勁、凝重,且具有濃厚金石意味的線條。本研究以方增先畫跡之變?yōu)榍腥朦c,論及其師法與交游,分析方增先“金石筆法”入畫機緣,以及其從對“金石筆法”外在斑駁、剝蝕的語...
-
-
隱喻世界的探索:仇英(款)《西廂記》圖冊中的空間與符號
摘 要:元雜劇《西廂記》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之作,其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本文以明代仇英(款)《西廂記》圖冊為研究對象,聚焦于墻、門、窗等空間構建元素。綜合運用圖像學、文本分析和形式分析等方法,從表現形式、風格特點和構建模式方面對這...
-
-
弗里德里?!ぐR蚧舴蚶L畫中的異形人物分析
摘 要:德國藝術家弗里德里希·埃因霍夫繪畫中的人物肖像造型充滿了離奇、怪誕的特點,他將人性“異化”直觀地轉譯到畫面上,在具象與抽象之間以一種非敘事的表達手法去創(chuàng)造“異形”。本文首先對“異形”概念進行理論闡述,探討“異形”與“變形...
-
-
抗戰(zhàn)時期重慶《新蜀報》木刻宣傳畫圖像研究
摘 要:通過對抗戰(zhàn)時期重慶《新蜀報》的木刻宣傳畫圖像進行研究,探究其歷史貢獻和藝術特征,首先對《新蜀報》的歷史背景和宣傳目的進行分析,介紹該報刊的木刻和重慶地區(qū)其他報刊的木刻;接著對《新蜀報》的木刻宣傳畫進行了分類和分析,從六個方面進行探...
-
-
從物質到物化
摘 要:本文探討了技術與藝術的互動對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及觀者感官系統(tǒng)的影響。研究聚焦于物化媒介與數字技術如何重構藝術的視覺范式及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模式。通過分析杜尚與茱麗·梅勒圖等藝術家的作品,揭示了藝術從物質媒介向觀念性媒介的轉變,以及數...
-
-
身體與身份:美國Arttowear藝術的女性主義敘事
摘 要:本文探討Art to Wear即“可以穿的藝術”,其中大部分作品為服裝,少量作品是帽子和首飾。通過分析Art to Wear代表藝術家,解讀Art to Wear藝術作品,從而探討美國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女性藝術家群體如何以...
審美與藝術學
-
-
《低地》中他者的困境與命運共同體建構
摘 要:自《低地》出版以來,納薩爾巴里運動中女性及其聲音的缺失已被評論家識別并加以分析。表面上看,這部小說是拉希莉記錄移民和家庭危機的又一力作,國內外學者對其中的反女性主義特征、納薩爾運動中女性的地位、母性等進行了相關研究。然而,自然—女...
-
-
論師陀小說《馬蘭》的敘事藝術特色
摘 要:在師陀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長篇小說《馬蘭》展現了其在創(chuàng)作方式與藝術風格上的創(chuàng)新與轉變。師陀作為一名敘事技巧運用繁多的作家,在其作品當中對敘事視角、人物塑造等方面進行了積極創(chuàng)新,在他的小說中人物視角的多重變化,以及時間與空間上的象征性意義...
-
-
日本詩人鶴見俊輔的思想及其啟示意義
摘 要:鶴見俊輔是日本著名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詩人。通過探究他的思想形成過程,發(fā)現作為其思想核心的“黑社會道義”實際上是指“以人為核心的情義”,它在不同情境下表現為珍視“同道者間的情誼”、尊重“作為普通人的品格表達”、重視“超越個人的作為...
-
非傳統(tǒng)自然主義驅動下19世紀妓女文學中的身份流動性
摘 要:19世紀中期以后,隨著梅毒等疾病的傳播和1864年英國議會關于《反賣淫法案》的通過,妓女文學在文壇越發(fā)顯現,越來越多的妓女形象從小說和戲劇的邊緣人物走到了主人公人物的中心舞臺。本文就以妓女為主人公的莫泊桑小說《伊薇特》和蕭伯納戲劇...
-
張岱詩文對句藝術研究
摘 要:晚明文人張岱以好游隱逸為樂,常常以文會友,暢談“雅集之趣”,其中最受其喜聞樂見的就是即興對詩,縱覽張岱的一生,不乏精妙詼諧的對答趣事。他本是一位市井文人,見多識廣,滿腹經綸,在詩文即興作對中頗負盛名。之所以有這才華,一方面因為受對...
審美與文學
-
八十年代臺灣地區(qū)影評人的分野、策略性影評及反思(1982-1987)
摘 要:八十年代,因為新電影運動的出現,臺灣地區(qū)影評界出現分野,分化成所謂“新”“舊”兩派影評人群體。他們的分歧主要集中在電影的美學觀念與發(fā)展路徑兩個方面。支持新電影的影評人群體使用策略性影評,壓制反對者的聲音。這種策略性影評顯見的負面作...
-
-
“講故事”的紀錄片
摘 要:法國導演尼古拉·菲利伯特的影像創(chuàng)作在人物塑造、剪輯結構以及聲音多樣化運用等方面強調“敘事”,有意識地突破了紀錄片與故事片之間的界限,強調紀錄片作為“電影”所應具有的敘事本性。與此同時,他偏愛在現實中尋找和建構故事,以一種...
-
新時代東北年代劇的空間敘事研究
摘 要:新時代東北年代劇通過對空間的選擇與建構,以空間敘事對八九十年代東北地區(qū)社會改革的影像進行呈現,通過不同類型空間描繪了當時社會的真實場景。本文通過對自然物質空間、社會空間、精神空間三個層面的分析,感受到新時代東北年代劇對民族屬性與自...
-
-
文本互涉·私域入侵·時間晶體
摘 要:《走走停停》以北漂青年吳迪的失落返鄉(xiāng)為線索,講述了吳迪回鄉(xiāng)后與家人、老同學組織拍攝電影并被當作紀錄片拍攝對象的故事。作為一部具有元電影特質的影片,《走走停停》通過設置套層結構、文本互涉以及暴露電影“界面”,對真實與虛構、影像與現實...
-
-
電影《母親的直覺》中的女性身份建構探析
摘 要:電影《母親的直覺》以母職身份為核心敘事點,揭示了女性在社會結構中的規(guī)訓與困境。影片對女性角色母職身份的強調與詮釋不僅限于情節(jié)層面的功能,還折射出一種隱秘的意識形態(tài)運作。本文探討了母職在影片中的多重呈現方式,揭示其如何作為一種社會建...
-
“悲哀”的善與“過度”的惡
摘 要:“善”與“惡”作為倫理學中最基本的道德范疇,作用于人以及個體行為的道德評價。電影《消失的她》作為一部以揭露人性為標榜的懸疑作品,裹挾了復雜的倫理場與善惡觀。不難發(fā)現,它在敘事上通過“悲哀的善”而表達了“過度的惡”,徘徊于影像倫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