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中國美學圖景的初次勾勒
摘 要:葉朗的《中國美學史大綱》是中國第一部中國美學史通史。該書自覺地以范疇和命題為線索,著重研究每個歷史時期出現(xiàn)的美學范疇和美學命題,把握中國古典美學的體系和特征。著作從時間軸上將中國美學史分為四個階段即發(fā)端期、展開期、總結期和近代美學...
-
《文藝美學》的價值、意義與問題
摘 要:按照教育部頒布的學科分類,文藝學和美學分屬不同的學科門類。文藝學是文學學科下的分支學科,以文學為研究對象,研究文學基本規(guī)律,它有三個分支,即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美學是哲學學科下的分支學科,以審美活動為研究對象,美學研究的的...
美學論壇
-
-
康德美學從“宇宙之美”起步的壯麗開篇
摘 要:康德早期著作《宇宙發(fā)展史概論》對“宇宙之美”及其生成本質(zhì)的論述,是康德美學思維的壯麗開端。他把宇宙視為多層級的系統(tǒng),描述宇宙自我生成的趨向,贊賞其崇高的景象,指出其向美向人生成的目的,并從自然自身的“最高智慧”探究其生成的根源,實...
-
-
當代藝術與消費文化的融合
摘 要:安迪·沃霍爾曾提出“我要成為一臺機器”(I want to be a machine),在波普藝術蓬勃發(fā)展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安迪·沃霍爾基于此宣言進行著他的當代藝術實踐。他放棄了藝術家的主體性,把創(chuàng)作變成機...
-
-
宗炳“法身說”對慧遠佛學思想的繼承
摘 要:晉代宗炳師承廬山釋慧遠,繼承了其“形盡神不滅”“法性本體論”等思想,并在自身著作《明佛論》中融合了“涅槃”“中觀”思想提出了“法身說”。宗炳所著《畫山水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篇從哲學和美學角度論及山水畫理論的重要著作,結合宗炳的生平...
-
-
“物轉(zhuǎn)向”
摘 要:新世紀以來,西方哲學領域針對物的理論挖掘與學術探討再次興起,隨后逐漸形成包括人類學研究、社學會研究、文化研究、文學研究在內(nèi)的跨學科學術對話空間。在文學理論與批評領域,“物轉(zhuǎn)向”(The Material Turn)的話語影響和研究...
美學史研究
-
河西走廊“西游文化”的發(fā)生研究
摘 要:河西走廊作為歷代西行者的必經(jīng)之路,在這里留下了諸多的西行事跡,在民間經(jīng)過發(fā)展和傳播逐漸形成了與“西游”元素和取經(jīng)事件相關的文化類型。在玄奘之前就有諸多西行的事跡在這里發(fā)生,如以張騫、甘英為代表的政治使團和以朱士行、法顯等為代表的西...
-
-
當代中國女性媒介形象的變遷動因及問題研究
摘 要:當代中國女性媒介形象經(jīng)歷了從“男性化”“女性化”“商品化”再到“自主化”的四次創(chuàng)作變遷。女性形象的變遷與男權文化之間存在著緊密的互動關系,處于主體地位的男性對女性的認識、看法的變化,即女性觀的衍變,主導著女性媒介形象的創(chuàng)作走向。在...
-
-
審美化生存的偏離與回歸
摘 要:在理性至上的加速社會中,美越來越凸顯出對實現(xiàn)人性解放、精神超越與心靈自由的作用,而慢速美學恰恰迎合了時代的潮流,更為彰顯出美學的終極意旨。立足于慢速美學人性解放和關懷的立場,反思加速社會下現(xiàn)代人的生存境遇,剖析其對人的審美化生存的...
-
懷舊:一種審美心理分析
摘 要:在現(xiàn)代社會,懷舊的情緒一旦在群體中形成,就蔓延得很快,并迅速產(chǎn)生一種社會效應,其影響波及多個方面。審美是懷舊心理機制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它使懷舊成為了醫(yī)治失落心靈的良藥,但同時它也極易被利用。因此,對懷舊審美心理進行分析,不僅要關注審...
-
消費主義視角下飯圈消費邏輯分析
摘 要:在社會化媒體時代,飯圈在線上線下都具有強大的動員和組織能力,鼓動和裹挾著粉絲為愛花錢,消費主義風潮在飯圈盛行。飯圈消費呈現(xiàn)出符號消費、成癮消費、群體消費幾大特征,并走入了競爭式消費的失控、炫耀性消費的瘋狂、低齡化消費的盲目等誤區(qū)。...
-
從信息時代視域下探討“美學”在新聞中的應用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新聞呈現(xiàn)的形式多種多樣。信息爆炸時代下,把握好新聞的報道和評論,使其符合形式美原則,是每一個新聞工作者都要思考的問題。新聞工作者必須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各種信息傳播手段的優(yōu)勢和不足,善于運用美學觀點來對新聞信息進行...
審美視點
-
-
社會-人生改造論與現(xiàn)代中國早期藝術教育功能觀念的發(fā)生
摘 要:社會-人生改造論是現(xiàn)代學人在啟蒙救亡與教育救國的文化語境中,為實踐新民與強國的歷史重任而提出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功能構想。表現(xiàn)在藝術教育領域,該功能以高舉藝術為情感利器,將藝術審美的超功利性與現(xiàn)代教育資源的功利性結合起來并建立了緊密聯(lián)系。...
-
劉國松藝術教育思想及其啟示
摘 要:美育實踐在我國已進行了一百年,它在不斷地發(fā)展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先求好,再求異”的通才教育、“學為所用”的功利教育和“重技法,輕理論”的片面教育等困境。臺灣藝術家劉國松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先求異,再求好”的個性教育,“東西合璧”的中和...
-
課程思政背景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厚植家國情懷探析
摘 要:中國古代文學是高職院校中語文教育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它蘊含的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于當下課改中課程思政有著較高的契合點,它的歷史性、內(nèi)容的延展性是兼具教書和育人的雙重功效,對于提升學生素養(yǎng)、堅定文化自信,助力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yè)提供有效...
-
幼兒園中班美術活動教師的指導策略研究
摘 要:幼兒美術活動是幼兒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教師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幼兒參加的活動,也是師生互動、教師指導頻次較高的活動。該文通過觀察法、訪談法對三門峽市A幼兒園中班美術活動進行探究,了解該班美術活動開展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該班...
美育研究
-
從歷代鼓吹曲辭句度 之關系重新審視歌辭錯簡問題
摘 要:通過詳細考察漢、魏、吳、晉、梁鼓吹曲辭句度與音樂之關系,發(fā)現(xiàn)魏、吳、晉、梁朝廷制鼓吹曲辭采用“依前曲作新歌”的方式寫作,因此歷代鼓吹曲辭句度之間存在延續(xù)性和相似性,一定程度上需要遵守同題曲辭的句度模式。在此基礎上,重新審視向回、戶...
-
從舞臺走向銀幕:談京劇《搜孤救孤》的“舊”與“新”
摘 要:京劇戲曲《搜孤救孤》作為老生傳統(tǒng)戲,經(jīng)歷了譚鑫培-余叔巖-孟小冬三代師徒的經(jīng)典演繹,后由“小冬皇”之稱的王珮瑜將其呈現(xiàn)成紀錄電影《京劇搜孤救孤》搬上銀幕,并獲得成功。技術的登場讓戲曲在媒介化的過程中,不得不面對觀演關系從物理現(xiàn)場性...
-
淺談聲樂比賽中歌劇詠嘆調(diào)選曲的規(guī)范性
摘 要:第三屆“深圳聲樂季·全國聲樂邀請賽”中女性參賽者演唱男性角色歌劇詠嘆調(diào)的現(xiàn)象引發(fā)思考,聲樂比賽中歌劇詠嘆調(diào)的演唱理應遵循比賽章程,符合戲劇要求,貼近音樂形象,講究規(guī)范性、學術性和藝術性,避免反串形式的出現(xiàn)。提出參賽選曲時...
審美與音樂
-
-
技進乎道
摘 要:“筆墨”一詞在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中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與審美意味。“筆墨”的審美意味至少可以從其物質(zhì)屬性、技術屬性和精神屬性三個層面去感知?!肮P墨精神”的最終彰顯,是書畫家在長期刻苦的筆墨實踐過程中逐漸克服“筆”與“墨”的物質(zhì)局限之后...
-
-
淺談吳鎮(zhèn)《嘉禾八景圖》題記中的文人情操
摘 要:吳鎮(zhèn)是元代著名畫家,“元四家”之一。吳鎮(zhèn)的繪畫作品映射著其內(nèi)心的情感與修為的外化,也反映了他的人生觀和思想情操。他的《嘉禾八景圖》是為給在山師重建幽瀾泉亭勸緣募捐而作,吳鎮(zhèn)借鑒宋迪的《瀟湘八景圖》,參閱圖經(jīng),攬采嘉興八處風景名勝成...
-
-
遠行的風景:十八世紀西洋畫家視野下的中國圖景
摘 要:十八世紀中西交流下的圖畫形態(tài),展示了彼此對于他者形象的觀看與建構線索,西洋畫家通過紀實與想象,建構其有關中國圖景的視覺形態(tài)。十八世紀西洋畫家視野下的中國圖景探析立足于西洋畫家視野下的中國風作品分析創(chuàng)作手法及觀念,主要從三部分展開論...
-
-
抗戰(zhàn)時期陪都重慶傳統(tǒng)繪畫中的象征性題材研究
摘 要:抗戰(zhàn)時期,在陪都重慶的大后方,書畫藝術家們根據(jù)抗戰(zhàn)現(xiàn)實的吁求,在“抗戰(zhàn)救亡”的時代旋律下,以畫筆作為武器,創(chuàng)作出大批的抗戰(zhàn)宣傳繪畫。而擅長傳統(tǒng)繪畫并習慣于以山水、花鳥題材抒寫胸意、寄托情思的傳統(tǒng)文人畫家們,也根據(jù)時代的需要,運用象...
-
-
龔賢與修拉之繪畫語言比較研究
摘 要:西方繪畫的現(xiàn)代主義可以從19世紀晚期的修拉、塞尚等人算起,中國畫是否有古典和現(xiàn)代之分,它的現(xiàn)代性何以體現(xiàn),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從繪畫語言出發(fā),探究用點來畫山水的龔賢和法國點彩派畫家修拉之間的聯(lián)系,嘗試分析二者畫作之間的相似之處,...
-
論中國畫之“蕭淡”精神
摘 要:蕭條淡泊是中國畫美學的基本特征,也是最高境界的體現(xiàn)。而作為此種精神的外在表征,孤秀、簡遠的筆墨架構能夠體現(xiàn)這種復雜的社會與文化的審美心理。本文旨在全面論述荒寒繪畫語境和筆墨特征以及內(nèi)在的文化審美觀念,厘清中國畫“蕭淡”精神的隱性特...
-
-
莫友芝的書法應酬作品探析
摘 要:莫友芝在當時就有“西南碩儒”之美譽,詩、書名聲顯赫,求書者甚眾。加之經(jīng)濟狀況不佳,有“賣字”之名。本文研究將從《莫友芝日記》入手,探析莫氏書法應酬的概況,并根據(jù)史料記載與作品相結合,對莫友芝書法應酬作品進行統(tǒng)計研究,進而從其應酬書...
審美與藝術學
-
氣氛美學視角下王維詩歌英譯比較研究
摘 要:王維對佛禪的獨特理解與山水自然的感性形式的完美渾融使他的詩歌常常出現(xiàn)空靈淡遠的禪境。雖然目前一些翻譯學者業(yè)已發(fā)現(xiàn)王維與禪宗之間的獨特關系,但是由于對原詩、中國佛禪思想的理解尚不充分,他們的譯作與王維原詩呈現(xiàn)的禪境仍然存在較大距離。...
-
-
普遍人性論的迷失:也論汪暉《阿Q生命中的六個瞬間》
摘 要:汪暉對阿Q生命中“六個瞬間”的揭示,對“鬼”與“國民性”兩重性的揭示,是為了替辛亥革命一百年后的發(fā)達工業(yè)社會重新構建一種革命理論。這個意圖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對“讓人們相互隔絕的等級制”等自我“外部”現(xiàn)實秩序(“鬼”)進行的...
-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話語闡釋
摘 要:林奕含的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敘述了少女房思琪被老師李國華性侵長達五年的故事。房思琪周圍存在著許多類型的話語,這些話語都以掩蓋、欺騙和禁錮她的身體為目的,造成受害時間延長的結果。文章針對李國華的浪漫愛話語,社會的厭女規(guī)訓話語,以...
-
嚴歌苓小說語言的詩性審美文化特質(zhì)
摘 要:自“白話文運動”以來,漢語句式吸收了歐化句的優(yōu)點,通過長句、散句表示理性、精確、嚴密的思想。但是,漢語的詩性審美傳統(tǒng)在那里?筆者從文化語言學角度,以嚴歌苓《第九個寡婦》為文本,分析其語言所呈現(xiàn)的漢文化之詩性審美特質(zhì),即:以“散點透...
審美與文學
-
-
元倫理學視野下的國產(chǎn)電影母愛敘事探賾
摘 要:根據(jù)元倫理學家范·羅伊恩的概念,元倫理學不判斷“何為”對錯,而是探討“為何”對錯,即是對規(guī)范倫理學中的倫理行為及其價值判斷的規(guī)則研究;而中國電影重“形而上之道”,講求“影以載道”,因此其影像自然預設著深刻的倫理價值。關注...
-
-
文本與視覺的互動:李滄東電影與文學的互文性探析
摘 要:韓國電影近年來備受關注,尤其是以作家身份浮出韓國電影歷史地表的李滄東導演,2020年出版的小說集《燒紙》主要收錄了李滄東1983—1987年間的文學作品,作為前文本的文學與后文本中的電影形成了較為緊密的互文關系,在從小說到電影的沿...
-
-
《刺客聶隱娘》影像暗部呈現(xiàn)與主觀化構建
摘 要:電影《刺客聶隱娘》以獨特的影像風格講述了主人公拋去刺客身份找回自我的過程。在畫面構造上,影片通過壓縮暗部細節(jié)來構造暗部畫面與主人公的同一,使人物進入了電影本體層面。在鏡頭運用上,影片通過鏡頭與人物視點的分立,將主觀性疊合在了客觀畫...
-
-
永遠的“金燕子”:鄭佩佩邵氏時期女俠形象研究
摘 要:鄭佩佩是香港著名的電影女演員。在邵氏電影公司早期,鄭佩佩主要拍攝了幾部古裝片和文藝片。1966年,她憑借影片《大醉俠》中“金燕子”一角的出色表演為觀眾所熟知,并開始大量拍攝武俠片。文章以鄭佩佩1964—1971年間在邵氏時期所拍攝...
-
-
電影《死囚越獄》聲音敘事性設計探究
摘 要:電影中聲音與畫面的配合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聲音設計促使觀眾從不同的維度“觀看”影像。由著名導演羅伯特·布列松執(zhí)導的電影《死囚越獄》,在聲音設計上別出心裁,頻繁運用與畫面不同步的“非同步的聲音”,制造聲畫分離的狀態(tài),表達二戰(zhàn)...
-
-
新媒介視閾下的當代西方瘟疫電影
摘 要:從圖像生產(chǎn)到媒介傳播,新媒介為影視生態(tài)帶來了諸多新氣象。這在講究視覺震撼的當代西方瘟疫電影中表現(xiàn)尤為顯著。西方瘟疫電影中營造的瘟疫奇觀場面迭起,自覺或不自覺的“在場”間離效果,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崇高美學構建的不斷升級。同時,對新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