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的“噪/造”音
十九世紀是貝多芬成為“英雄貝多芬”的時代。不論其人還是其樂(尤其是他的第五交響曲),都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偉大性與崇高性,成為普羅米修斯、泰坦式的傳奇與神話,備受世人崇拜。其人、其樂彼此不斷強化,二者的區(qū)分逐漸變得模糊,最終從“人如其樂,樂如其人”發(fā)展到“人就是樂,樂就是人”的程度。
與貝多芬同時代的兩個年輕后輩作家貝蒂娜·馮·阿爾尼姆與E.T.A. 霍夫曼成為這一神話背后最大的推手。(剩余4587字)
試讀結(jié)束
目錄
- 如何定義跨主體性?...
- 康德為何在“哲學黃金時代”退場...
- 永不加賦的背后...
- 祭祀與「吃暴力的暴力」...
- “打鬼”...
- 對《街頭文化》批評的一些回應...
- 求“真”與求“生”...
- “土撥鼠”的革命之旅...
- 崇高的“噪/造”音...
- 新青年、舊貴族與大革命...
- 王國維居名室號考...
- 難中相守:鄭振鐸與徐微的戰(zhàn)時情...
- “幽靈”纏身...
- 二十世紀是民族國家的世紀嗎?...
- 天真的重要性...
- “像個男人”的悲歌...
- 說不盡的《人·歲月&...
- 第四波法律全球化?...
- 法律制度演進的深層邏輯...
- “流動性”與“此時此刻”...
- 《鵝鵝鵝》從何處來...
- 作書何以妙...
- 夏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