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義跨主體性?
跨主體性(trans-subjectivity)是法國人類學家阿蘭·樂比雄(AlainLe Pichon)提出的一個概念。他是歐洲跨文化研究院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另一位創(chuàng)始人是意大利的偉大作家和符號學家艾柯(Umber to Eco)。這個概念有著人類學背景,同時也是一個哲學概念。阿蘭在制造概念方面有天才,他發(fā)明了“互觀人類學”(reciprocal anthropology,舊譯互惠人類學)、互動知識(reciprocal knowledge)和跨文化(transcultural)等概念,都很有想象力,但我傾向于認為其中最有潛力的還是跨主體性的概念,也許是哲學偏好。(剩余7852字)
目錄
- 如何定義跨主體性?...
- 康德為何在“哲學黃金時代”退場...
- 永不加賦的背后...
- 祭祀與「吃暴力的暴力」...
- “打鬼”...
- 對《街頭文化》批評的一些回應...
- 求“真”與求“生”...
- “土撥鼠”的革命之旅...
- 崇高的“噪/造”音...
- 新青年、舊貴族與大革命...
- 王國維居名室號考...
- 難中相守:鄭振鐸與徐微的戰(zhàn)時情...
- “幽靈”纏身...
- 二十世紀是民族國家的世紀嗎?...
- 天真的重要性...
- “像個男人”的悲歌...
- 說不盡的《人·歲月&...
- 第四波法律全球化?...
- 法律制度演進的深層邏輯...
- “流動性”與“此時此刻”...
- 《鵝鵝鵝》從何處來...
- 作書何以妙...
- 夏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