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
漆文化的知乎和擔當
福建首部漆藝科普性讀物《圖說福建漆藝》已順利刊印出版了。作為藝界同仁,我雖非漆藝從業(yè)者,但因工作所需,長年關心漆藝研究、關注漆畫發(fā)展,積累了點滴有關漆藝的見識。深讀此書,感喟頗多,也受益良多。鄭鑫教授是福建省美協(xié)漆畫藝委會秘書長,為漆畫的發(fā)...
東方焦點
-
-
千秋遺韻 萬古風華
摘要:腰飾作為一種裝飾在腰間的物品,是人類服飾的一部分。古人在擺脫茹毛飲血、樹葉遮體的野蠻生活之后,便把獸皮、布料、盔甲等物件固定在身上,以抵御風寒和傷害,從而腰飾便成為人們穿著得體、彰顯身份、提升美感的生活必備物品之一。從古至今,腰飾從簡...
-
濟南魏家莊墓地出土漢鏡研究
摘要:濟南魏家莊墓地共發(fā)現(xiàn)漢代墓葬95座,出土了一批保存較為完好的漢代銅鏡。這批銅鏡的年代以西漢中晚期為主,數量、種類較多,演變脈絡清晰,從連弧紋鏡、星云紋鏡逐漸轉變?yōu)樗娜樗捏ぜy鏡。銅鏡在墓葬中的擺放位置卻未因時而變,始終保持固定位置。銅鏡...
-
-
金元時期“春水”玉藝術風格研究
摘要:“春水”玉是我國遼金元時期深受契丹、女真等北方少數民族喜愛的一類經典玉器,其以“春捺缽”狩獵場景為創(chuàng)作題材,造型精致獨特、文化內涵豐富,對后世玉器制作影響深遠。文章以金元時期“春水”玉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淵源,按照功...
雜項珍玩
-
-
一模一樣 細膩精巧
摘要:印花是指使用刻有花紋的模子在未干的瓷坯上印出紋飾,為瓷器燒制中重要的裝飾技法。在定窯和井陘窯中均出土有印花模子,且保存完好、紋飾精美,從中能夠窺見宋金時期印花工藝的高度發(fā)展。文章介紹幾件河北博物院收藏的印花盤模與碗模,以饗讀者。 關鍵...
-
-
從大溪彩陶筒形器看史前長江中游先民的審美意識
摘要:自1959年中國考古隊在重慶市巫山縣大溪鄉(xiāng)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遺址并命名為“大溪文化”以來,當地陸續(xù)出土了大量紋飾繁麗、富有特色的彩陶。其中有一類被稱為“彩陶筒形器”或“彩陶瓶”的器物,造型別致,與后世花觚相似,為大溪文化的典型器。這些彩陶...
說陶論瓷
-
從文到商 意境迥異
摘要:“關山行旅”是中國繪畫的傳統(tǒng)題材,也是歷代畫家筆墨經營的重要對象。然朝代不同、社會時勢迥異,即便是同樣的題材,也會呈現(xiàn)不同的氣象。五代亂世,此時文人多隱逸于山林,反映在繪畫中就是關仝筆下文人游歷的《關山行旅圖》。而戴進出身低微,雖努力...
-
-
甘肅慶陽榮光寺壁畫藝術特點探析
摘要:作為寺廟附屬部分的壁畫,不僅僅具有裝飾和美化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夠傳播宗教思想、感化民心信仰。文章以實地調查資料為基礎,結合前人相關研究結果,試對甘肅慶陽榮光寺壁畫的表現(xiàn)題材、藝術手法進行探討,這有利于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隴東地區(qū)的民間...
-
近代沒骨花鳥畫中文人自由精神的異變
摘要:沒骨花鳥畫跟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到近代,沒骨花鳥畫找到了順應時代方向的發(fā)展方式與表達形式。文章羅列了近代具有代表性的沒骨花鳥畫家及其作品,并進一步證明沒骨花鳥畫產生與發(fā)展過程中的“進步性”體現(xiàn)在用不羈來對抗中規(guī)中矩的主流審美,這對當代...
-
-
林風眠《荷花》“中西調和”審美探究
摘要:文章以林風眠畫作《荷花》為線索,旨在深入挖掘其作品特點。首先簡要回顧林風眠的成長背景以及“中西調和”思想的形成,以便更好地理解他的創(chuàng)作背景。其次,通過對荷花這一題材在中西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異同進行闡述,揭示林風眠作品的三個審美特點:構圖境遠...
-
-
當代隸書創(chuàng)作的時代特征和發(fā)展展望
摘要:隸書自先秦到當代,在中國書法發(fā)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當代隸書經歷了從戰(zhàn)國古隸到漢隸盛興,然后到宋元明時期的沒落,再到清代的隸書復興,逐漸形成了當今新的形式與風格,深受全國各地書法家們的喜愛。在當下的書法展覽和比賽中,能夠充分感受到...
品書讀畫
-
-
樂山水之道 覓理想之境
伍海成對山水畫的執(zhí)著與悟性,進入了某種比較“正道”的模式,揣摩與領悟山水畫的傳統(tǒng)脈絡。他的山水畫中所展示出的種種用筆與用墨、勾皴點染的過程,都符合宋元至明清山水畫的基本程式,包括他對近現(xiàn)代山水畫技法與風格的研究,都能在其畫作中找出一些痕跡。...
-
-
丹青現(xiàn)妙法 啟明菩提心
陳德化,法名釋光德。祖籍廣東英德,1959年生于廣東韶關。高級美術師。師從黃獨峰、萬兆元、李涵,擅長書法、工筆人物重彩,研習敦煌壁畫、藏傳佛教壁畫及唐卡、永樂宮壁畫、法海寺壁畫等宗教繪畫40余年。現(xiàn)為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會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客...
-
-
風骨俊逸 悟透澄懷
張代友簡介 張代友,筆名荊木。1957年生,湖北恩施人,1975年畢業(yè)于湖北藝術學院美術系。現(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書畫名家網藝委會副主席、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終身榮譽會員、湖北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 張代友具有深厚的傳統(tǒng)功底,諸體皆修,...
-
-
刀筆從容 萬物生機
于占春簡介 于占春,1966年生,吉林榆樹人。1991年畢業(yè)于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現(xiàn)就職于長春市榆樹高級中學。美術高級講師?,F(xiàn)為中國教育電視臺(CETV)水墨丹青書畫院會員、香港職業(yè)書畫家協(xié)會榮譽副主席、吉林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吉林省黑土地...
-
-
研究生作品選登
研究生作品選登...
-
-
研究生作品選登(2)
研究生作品選登...
-
-
研究生作品選登(3)
研究生作品選登...
藝術品鑒
-
黑龍江地區(qū)史前玉器探索
摘要:文章旨在探究我國東北黑龍江地區(qū)史前玉器的歷史演變及其文化意義,通過系統(tǒng)梳理黑龍江地區(qū)的考古背景,明確了玉器分布的地理特點與時間框架。文章詳細論述了史前玉器的類別與功能,分析其在不同社會結構和文化背景下的用途變遷。研究重點聚焦于黑龍江地...
-
西漢鐵官置地探究
摘要:隨著鐵的普及,鐵農具和鐵兵器開始被大量制造并使用。為更好地鞏固政權,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在全國各地分派49個鐵官掌管全國冶鐵業(yè),其中在都城長安附近共設置四個鐵官——鄭、雍、漆和夏陽。目前有關西漢鐵官的文獻和考古資料較少,難以探究西漢全...
-
-
赤峰狩獵巖畫研究
摘要:赤峰巖畫資源十分豐富,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對白岔河流域巖畫調查開始,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調查和研究,如今赤峰巖畫的全貌已較為清晰。赤峰巖畫分布廣泛、題材多樣,其中風格不同、內容豐富的狩獵巖畫再現(xiàn)了赤峰地區(qū)史前到歷史時期的狩獵場景與狩獵文化...
-
-
敖漢部蒙古族頭飾研究
摘要:蒙古族女性頭飾種類樣式繁多,文章以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金氏頭飾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民俗學、藝術學、人類學等學科方法,對敖漢部頭飾進行探析。其中,以田野調查為主,輔以文獻資料,對敖漢地區(qū)民眾頭飾裝飾風格及其佩戴風俗進行深入剖析,發(fā)現(xiàn)該地區(qū)...
-
古韻書香 風華浸遠
摘要:清代書院是我國書院制度發(fā)展至鼎盛期的集大成者,建制成熟,基礎條件優(yōu)越,其建制、選址和環(huán)境經過多重改造后,能夠有效地提供書院學人藏修游息的養(yǎng)料,實現(xiàn)雅集、交游等文人群聚模式,激發(fā)文人對創(chuàng)作的自覺追求。書院內外環(huán)境直接孕育了書院師生共同參...
-
數字媒體藝術與當代沉浸式中國畫展覽的互助性研究
摘要:隨著大數據、互聯(lián)網+等新興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數字化的影響范圍擴大至藝術領域。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yōu)勢的有力支撐。文章通過數字媒體藝術的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當代科技發(fā)展對于傳統(tǒng)繪畫展覽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重...
學術研究
-
青銅器文物除銹方法綜述
摘要:我國青銅器文化歷史悠久,其制作工藝和器型紋飾都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青銅文明的獨特魅力,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也是研究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料,但如今所見的大多數青銅器都存在銹蝕的情況,可能對青銅器的外觀和穩(wěn)定性造成負面影...
-
-
獅子山楚王陵園出土青銅文物保護修復研究
摘要:獅子山楚王陵園陪葬坑出土的一批青銅文物病害嚴重,但由于它們制作精良,且部分器物帶有銘文,是研究西漢楚國歷史的重要實證,因此其修復保護意義重大。在此次保護修復中,針對文物破損面積大、形變嚴重、部分殘片存在打破關系等問題進行了有益嘗試,并...
-
元代壁畫《婦人啟門圖》保護修復與其藝術表現(xiàn)特征研究
摘要:濟南市章丘區(qū)博物館收藏有一幅元代壁畫《婦人啟門圖》,該壁畫是其館藏壁畫文物中的精品,也是章丘區(qū)東姚村墓葬群壁畫的代表。山東博物館文物保護項目組通過對這件文物實施保護修復,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成功推廣到該墓葬群18件壁畫的保護修復...
-
-
紹興陶堰段運河遺產資源保護利用策略初探
摘要:大運河深刻影響了其沿線歷史上早期城市的形成和城市格局的營建,結合人類水工智慧,形成發(fā)展起水上集鎮(zhèn)陶堰,是運河傳統(tǒng)城鎮(zhèn)的典型,因此其遺產資源保護利用策略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文章根據陶堰段運河遺產資源特色和資源整合可行性分析,提出以...
-
-
重慶湖廣會館建筑裝飾及其文化解析
摘要:文章介紹了重慶湖廣會館的歷史背景、由來和選址,從建筑和裝飾兩方面特征分析其建筑形制、裝飾紋樣與題材內容,并進一步探析它的文化特征,望對相關研究有所裨益。 關鍵詞:重慶湖廣會館;裝飾;建筑文化 引言 重慶湖廣會館建于1759年,為后人了...
-
對新時代戲曲文物保護傳承的思考
摘要:山西省長子縣文化底蘊深厚,能為“文化發(fā)聲”的文物古跡恒河沙數。其中,長子縣下霍護國靈貺王廟作為該縣保存較好的古建筑之一,成為我們研究當地信仰及演劇活動的歷史見證。古戲臺是研究神廟劇場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一,作為觀演場所的古戲臺,不僅說明了...
文物保護
-
淺析革命類紀念館的藏品征集
摘要:藏品是紀念館的立館之本,也是紀念館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更是開展歷史研究與舉辦展覽的前提。藏品數量的多少直接關系紀念館發(fā)展水平的高低、關系研究成果的多寡和陳展效果的優(yōu)劣。因此,不斷為館藏注入新鮮血液是紀念館工作人員的責任和使命。進入新...
-
高校博物館紅色文化傳播路徑研究
摘要:紅色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和文化瑰寶,要深入挖掘好、研究好、闡釋好、展示好,讓紅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煥發(fā)時代光彩。進入新時代以來,高校博物館已經成為傳播紅色文化的中堅力量。文章認為,高校博物館應結合校內實際,...
紅色印記
-
費念慈的收藏偏好研究
摘要:費念慈作為晚清著名金石藏家,在當時的藝林頗有名聲,其收藏偏好既受到家庭氛圍的影響,也來自時代風氣的推動。晚清時期,金石與樸學緊密相連,而金石藏家個人的收藏則在環(huán)境的影響下,夾雜著自我志趣的表達、學術研究的熱情以及對于名士的追求。 關鍵...
史藏鉤沉
-
古基因組學在探討鮮卑相關問題上的應用及局限
摘要:鮮卑是我國首個統(tǒng)一北方、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不僅結束了西晉“八王之亂”造成的動蕩局面,并且保護并發(fā)展了傳統(tǒng)的漢文化,極大地促進了多民族之間的融合與文化交流,并為隋唐盛世奠定基石。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歷史記載的語焉不詳,我們甚至到現(xiàn)...
-
臨沂市沂河新區(qū)前朱汪墓地考古發(fā)掘概述
摘要:2022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lián)合臨沂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臨沂市沂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臨沂市沂河新區(qū)前朱汪墓地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發(fā)掘出漢代至宋代墓葬8座,為研究臨沂地區(qū)的歷史文化補充了新材料。 關鍵詞:臨沂市;沂河新區(qū);前朱汪墓地;考古發(fā)...
-
考古學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摘要:西藏民族大學考古學專業(yè)探究以傳承和發(fā)揚西藏文化為特色的考古學實踐教學體系,在課程設置中加入西藏考古、西藏古建筑、西藏巖畫等知識,從理論上構建具有西藏考古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中,依托實習實踐基地,在教學團隊指導下,以學生參與實踐項...
考古發(fā)現(xiàn)
-
民族國家向西方博物館主張文物遣返面臨的挑戰(zhàn)及機遇
摘要: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以及相關藏品檔案的公開,越來越多的民族國家向西方博物館提出了遣返文物的訴求。但不同的國家立場、利益沖突和錯綜復雜的歷史等因素,讓文物遣返過程始終困難重重。文章探討了民族國家向西方博物館主張文物遣返的挑戰(zhàn)和機遇,挑戰(zhàn)包...
-
中國古典美學對當代藝術發(fā)展的價值研究
摘要:文章探討了中國古典美學思想在當代藝術中的應用與啟示,闡述中國古典美學思想中的“中和”“適度”“氣韻生動”“天人合一”等理念在當代藝術中的具體應用。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推動當代藝術發(fā)展的具體措施,包括借鑒古典美學的審美觀念、以傳統(tǒng)文化為主...
-
試論人工智能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關系
摘要: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迅速發(fā)展,并運用在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中,但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文章試圖初步闡明人工智能和藝術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分析使用人工智能的作品能否算創(chuàng)作、人工智能協(xié)助作品是否有著作權、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能否和人類創(chuàng)作進行類比等...
-
淺談美術館的美育功能
摘要:美術館是大眾認識藝術家及其藝術作品的一個重要場所,它作為社會教育的一種形式,在提高大眾藝術修養(yǎng)和發(fā)展“三位一體”的美術教育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西安美術館作為現(xiàn)代化大型美術館的代表,為我國美術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舉辦的眾多公...
藝壇走筆
-
考古遺址博物館策展人的文化素養(yǎng)
摘要:考古遺址博物館對于文化遺址的研究、展示和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策展人在其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文章在介紹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基礎上,著重對考古遺址博物館策展人的文化素養(yǎng)進行探討,希望能夠為促進考古遺址博物館的發(fā)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考古...
-
歷史隱喻與文化精神在博物館敘事展覽中的解讀
摘要:文章在明確僑批作為一種歷史文獻及其所承載的文化精神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基礎上,從博物館展覽敘事策略入手,詳細解讀了如何運用敘事結構、視角、修辭和情感傳遞來呈現(xiàn)歷史隱喻與文化精神,旨在為如何博物館展現(xiàn)歷史隱喻與文化精神提供一種新的思考和實踐路...
-
元宇宙視域下的少數民族展館傳承與保護實踐
摘要:在社會多元化發(fā)展及全球化的影響下,地域性的少數民族文化在不斷受到沖擊的同時,也受到其他制約因素的深刻影響,一些傳統(tǒng)技藝瀕臨消亡。對此,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和傳統(tǒng)工藝的傳承,通過建立博物館、認定傳承人、拍攝紀錄片等形式傳播和...
-
新時代“無墻的博物館”理論發(fā)展路徑研究
摘要:如今,隨著博物館的不斷發(fā)展,法國著名作家安德烈·馬爾羅提出的“無墻的博物館”理論也在嬗變。尤其是在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的當下,數字化博物館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文章旨在通過對“無墻的博物館”理論產生的過程以及“無墻”內涵的深入闡釋與...
博物之窗
-
-
山西特色琉璃文化保護與傳承探究
摘要:琉璃藝術是山西獨特的地域特色之一,其中,長治、晉城、介休作為古代山西的經濟、文化中心,有著悠久的琉璃藝術發(fā)展史,其制作工藝源遠流長、傳承有序,歷來享有良好的聲譽。在當下,只有通過對山西琉璃藝術進行“破圈層、跨區(qū)域”的聯(lián)合展示,整合各地...
-
-
非遺視野下剪紙藝術的保護與發(fā)展
摘要:2009年,中國剪紙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意味著我國傳統(tǒng)手工藝再度邁上一個新的臺階,也由此帶動了全世界逐步關注到中國剪紙。剪紙作為我國傳統(tǒng)的技藝門類,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底蘊,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但受新技術...
非遺傳承
-
福州脫胎漆器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摘要:福州脫胎漆器的制作始于南宋,它是一種以天然生漆為原料,采用涂漆、打磨、推光等工藝制成的漆器,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具有質地堅固輕巧、造型典雅別致、色澤瑰麗鮮艷、裝飾精美細膩的特點,這些不僅使福州脫胎漆器成為一種美觀實用的工藝品,更...
-
壽山石雕的古典美學寫意
摘要:古典美學寫意深刻體現(xiàn)著古代哲學思想,《易經》中有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中國式審美精神的源頭,來自于包容萬象的“天人合一”自然觀,從對自然之大的觀照和包容,進而延伸美學美感寫意。作為中國傳...
-
探究大漆研學對漆藝推廣的促進作用
摘要:文章旨在通過將漆藝史、大漆工藝拆解成短、頻、快的“活頁式”大漆研學課程的方式,結合筆者及個人所在單位對大漆研學課程在研發(fā)、實踐方面的經驗,分析大漆研學對漆藝推廣的促進作用。在不斷豐富傳統(tǒng)漆藝文化內涵、提升大眾美育熏陶的同時,降低大漆教...
-
中國傳統(tǒng)人物題材在莆田木雕創(chuàng)作中的情感化表達
中國傳統(tǒng)人物題材具有豐富的審美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它蘊含著歷史、文化、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信息。本文主要從中國傳統(tǒng)人物題材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莆田木雕藝術的造物思想和表現(xiàn)技法以及莆田木雕人物形象的造型和表情表達等方面,對中國傳統(tǒng)人物題材在...
工藝美術
-
中國人物繪畫發(fā)展及與當代陶瓷藝術的融合探索
摘要:在世界文化發(fā)展史上,作為陶瓷大國的中國,與人類文明發(fā)展密切相關。而中國人物繪畫藝術崇尚工筆與寫意,其創(chuàng)作風格歷經千余年的沉淀和演進,名家輩出,名作流傳至今,陶冶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審美。文章主要探討中國人物繪畫發(fā)展及與當代陶瓷藝術的融合探...
-
石雕物語│高蹈風塵,鶴壽千秋
宋代學者陳巖肖在《庚溪詩話》中稱贊道:“眾禽中,唯鶴標致高逸……”并引用《詩經·小雅·鶴鳴》里的“鶴鳴九皋,聲聞于天”以為佐證,由此論證鶴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 鶴因其形貌俊逸、鳴聲清麗、舞姿優(yōu)美、飛舉高遠,歷來被視為吉祥...
藝人心語
-
北京故宮博物院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營銷策略分析
摘要:近年來國內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業(yè)發(fā)展如火如荼,大多數博物館已逐步開發(fā)自己的文創(chuàng)產品。然而,在此基礎上如何成功營銷自家的文創(chuàng)產品,又是一個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問題。文章基于4p營銷策略,運用文獻調查法和網絡調查法,從產品、定價、促銷、渠道四個方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