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論公共生活的情感動力及其限度
[摘要]“人”與“公民”兩種對盧梭理論路徑的經典理解均難以融貫解釋《愛彌兒》教育方案的要旨。盧梭恰希望調和個體化的“人”與去個體化的“公民”的內在張力,使現代人完成道德與政治化并邁入公共生活。其方案的關鍵在于,經由家這個轉置單位的建構,個體情感得以擴展為道德與政治情感,成為支撐公共生活的動力。但通過在續(xù)篇《愛彌兒與蘇菲》中展示家的建構在情感維度的內在困境,盧梭揭示出這一方案中個體-家庭-共同體同心圓結構的根本脆弱性。(剩余13999字)
[摘要]“人”與“公民”兩種對盧梭理論路徑的經典理解均難以融貫解釋《愛彌兒》教育方案的要旨。盧梭恰希望調和個體化的“人”與去個體化的“公民”的內在張力,使現代人完成道德與政治化并邁入公共生活。其方案的關鍵在于,經由家這個轉置單位的建構,個體情感得以擴展為道德與政治情感,成為支撐公共生活的動力。但通過在續(xù)篇《愛彌兒與蘇菲》中展示家的建構在情感維度的內在困境,盧梭揭示出這一方案中個體-家庭-共同體同心圓結構的根本脆弱性。(剩余1399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