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之“體”與詮釋之“用”
——試以“體用”范疇討論中國闡釋學傳統(tǒng)
摘 要: 中國古代闡釋學傾向于對文本本體與詮釋實踐的雙向關注,這與側重理解過程及闡釋者立場的西方闡釋學傳統(tǒng)不同。這種雙向關注可借用中國哲學的“體用”范疇來說明,本體性的存在通過載道之文成為經典文本之“體”,其“用”則為理解、詮釋、演繹、引用等文本意義的實現方式。以“《易》無達占”為代表的文本意義的不確定性,導致詮釋活動的多元性。(剩余15029字)
-
-
-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25年02期
目錄
- 重訪馬克思:深化理解哲學革命進...
- 價值標準問題的爭論及其理論出路...
- 重審“絕地天通”...
- 天人合一與神人合一并行論...
- “西部儒學”的歷史貢獻...
- 技術價值互構:數智賦能城市社區(qū)...
- 技術治理、群眾工作與“楓橋經驗...
- 文本之“體”與詮釋之“用”...
- 《二娘子家書》對敦煌歸義軍史研...
- 文法實踐、符號層累與記憶重構...
- 人工智能的意義時間:“此刻”之...
- 殷墟?zhèn)鹘y(tǒng)之外:三星堆早期發(fā)掘與...
- “龍頭”和“舵把子”...
- 民國初年客居成都、太原時期的劉...
- 民國前期報業(yè)失范與報律重建...
- 中國刑法學自主性的基本面向與發(fā)...
- 法律思維規(guī)則的意義探究...
- 舶來品內銷的誤會...
- 民國初年的經學形態(tài)及其現代化轉...
-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 Summ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