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原始社會陶器紋飾反映的信仰崇拜與審美意識研究
- 仰韶文化;彩陶紋飾;審美意識;信仰崇拜[中圖分類號]J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19-0017-03文獻著錄格式:朱姝妤.中國原始社會陶器紋飾反映的信仰崇拜與審美意識研究
朱姝妤 -
- 圍棋的起源
- 由于圍棋本身的博大深邃,變化無窮,還有人認為它很難出自于刀耕火種的中國原始社會古人之手,而是來自外星人的創(chuàng)造。
何云波 -
- 書架
- 《中國——我們的文明從哪里來》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叢書描繪出從中國原始社會到農(nóng)耕文明再到建立國家延續(xù)千年的文明脈絡,在大量可考的圖文資料支撐下,用“中國式審美”風格
-
- 建筑多學科的藝術
- 中國原始社會的先民依穴而居,所謂“山頂洞人”就是居住在山頂上的洞穴之中;象形字“宮”就很像兩兩相套的圓形穴,乃至于同居住相關的漢字“窯”“窩”“窠”“窟”等都還保留著穴字頭。
江億 -
- 論《太平廣記》中再生思想
- 在中國原始社會,那個神秘而樸素的時代,人們對生命和死亡的理解充滿了神秘感。封建社會進一步深化了這一思想,將其融入宗教和哲學,形成了更為系統(tǒng)的再生觀念。
徐姣 邢培培 -
- “呂振羽與馬克思主義史學”學術研討會綜述
-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劉云波研究員指出,呂振羽對中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涉及經(jīng)濟史、社會史、思想史、民族史等諸多學術領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術體系
孫冬華 彭忠信 易佑斌 -
- 從民間美術視角看20世紀油畫民族化路徑
- 二、民間美術在20世紀油畫民族化探索中的運用實踐誕生于中國原始社會、根植在勞動人民生活中的民間美術,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美術中最具群眾性
楊潔 謝海峰 -
-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 主要代表(三)中國原始社會的組織演變1. 階段演變:原始社會組織分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三個階段。2.
張國通 -
- 方臉的“中國龍”
- 中國原始社會的各個部落也都有自己的圖騰,如熊、虎、狼、鹿、蛇、鷹等。據(jù)說當黃帝統(tǒng)一華夏各個部落以后,便召集各部落首領商定統(tǒng)一的圖騰。
石牧陽 齊嘉 -
- 回歸歷史教材,打造高效課堂
- 《原始農(nóng)耕生活》為例,教材中的各種圖片: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類質(zhì)料組成的生產(chǎn)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工藝品以及人工栽培稻谷遺物、干欄式建筑構件、動植物遺骸都出土于河姆渡遺址或半坡遺址,它們?nèi)娣从沉酥袊忌鐣赶凳献鍟r期的繁榮景象
孫淑敏 -
- 論紡織在中國原始及奴隸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Study on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extiles in the life of the primitive society and theslave society in China
- 這些數(shù)據(jù)及實證說明,紡織業(yè)在中國原始社會就是人類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且在向先進生產(chǎn)力代表演變;紡織技術在滿足實用性的同時,科技性也在凸顯,且呈現(xiàn)出文化性、民族性特征。
饒崛 徐衛(wèi)林 -
- 以史鑄魂
- “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是我國最早的新石器時期的建筑遺址,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激勵他們增強國家民族觀念、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黃子云 -
- 甲骨文“戉”字考究
- (一)古代生產(chǎn)工具“石斧”1.半坡“石斧”半坡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中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繁榮時期的村落遺址,有6000多年歷史。
吳祺 -
-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歷史教材整合策略
- 例如,在整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時,教師可以精選以下幾個與教學內(nèi)容契合度高的學術前沿熱點:多元一體格局是中華民族的顯著特征;考古材料證明中國原始社會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春秋戰(zhàn)國的土地兼并具有政治、
武文 董曉煒 -
- 簡論中國紡織手工業(yè)起源與早期傳播
- 首先,作為中國原始手工業(yè)中極為重要的紡織業(yè)部門,從目前的學界研究狀況來看,很少有學者將原始紡織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單獨提出來進行研究,大多數(shù)研究都是與整個中國原始社會的各種手工業(yè)為整體來進行的。
劉小彥 -
- 家國情懷視域下的瓊崖鄉(xiāng)土史教學探究
- 如《中外歷史綱要》(下稱《綱要》)上冊第一課第1目“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的教學設計中,因年代久遠,課本呈現(xiàn)的古人類活動時間和相關記錄都比較籠統(tǒng),特別是距今約1萬年前中國原始社會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概況教學時
龔祚奎 -
- 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tài)理論與中國史學
- 1942年版;吳澤:《中國社會簡史》,學藝出版社1942年版;尹達:《中國原始社會》,作者出版社1943年版;郭沫若:《青銅時代》,文治出版社1945年版;鄧初民:《社會史簡明教程》,生活書店1940年版
楊艷秋 -
- 馬家窯文化神人紋紋樣分析及源流考
- 中國原始社會通過圖騰區(qū)分部落,認為自己與圖騰有血緣關系,圖騰是自己的祖先。圖騰是多種動物相結合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產(chǎn)物。在馬家窯文化中,這種變體蛙紋的創(chuàng)造是圖騰崇拜思想的早期萌芽。
袁以宸 -
- 論漢代瓦當?shù)膶徝琅c設計價值
- 變形的藝術手法在中國原始社會的陶器紋樣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其中透露著創(chuàng)造者的個性與意趣。線條裝飾不同于寫實的描繪,而是在形象特征的基礎上加以變化,這種變化是主觀可控的。
任政 -
- 生民之命——“禮”“樂”視角下的景德鎮(zhèn)之瓷
- 因為“禮”與非“禮”的關鍵來源于政刑典章,政刑典章制定之人,從中國原始社會的神到封建王朝的人,都是最高支配者,他們可以為滿足自身生存而制定規(guī)則,也就是通過社會獲取一定的物質(zhì)財富。
洪梓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