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尋根' 思潮與中國文化主體性建構學術工作坊筆談
四十年后話“尋根' 我與子東在去珠海的路上,聽說有這個會,“尋根文學四十年”,子東問要不要去?我說去啊,去了不必講理論(文化主體性的建構之類),四十年了嘛,“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就講故事好了。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另外一個以地名命名...
-
如何讓史料完整地說話?
“尋根文學”作為1980年代的文學,乃至于整個中國當代文學史中最重要的文學思潮,“很快就不再存在,但是它的能量卻持久發(fā)散。對于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的文學寫作表現(xiàn)領域的轉移、審美空間的拓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①“尋根"甚至作為一...
-
從“風俗保群” 到“文化尋根”
引言 1914年8月10日,李大釗在《甲寅》雜志的第一卷第三號上發(fā)表《風俗》一文。在這篇文章中,李大釗從“風俗之力"論及“亡群"與“保群"的關系。他提出“夫群之存亡,非人體之聚散也群之分子,既先天后天受此力之范...
文學現(xiàn)場.“杭州會議”與“尋根”
-
觀量世界的人生常態(tài)魏微《煙霞里》創(chuàng)作訪談
溫咚荻:2022年,您在沉默十年之后,帶著《煙霞里》回歸大眾視線。這部長篇小說以編年體、為小人物立傳的形式,寫盡田莊四十一歲的一生,輻射其身后宏闊的時代背景,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展示了中國鄉(xiāng)村、縣城、大城市這四十年的圖景。請問您...
-
魏微小說空間的生成:《煙霞里》從何處來?
一 杰出的詩人和小說家通常早熟,他們在常人混沌無知的年紀已經成就一番功業(yè)。寫作這件事,非常殘酷之處在于,你生下來有這個能力那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切莫妄圖通過后天的努力,去獲此能力??v然你費盡心思模仿、閱讀、生活、研究謀篇布局,對一切被批評...
-
個人經驗與日常中國 讀魏微
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說:“人是生活于一個時代里的,可是這時代卻在影子似地沉沒下去,人覺得自己是被拋棄了。為要證實自己的存在,抓住一點真實的,最基本的東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記憶,人類在一切時代之中生活過的記憶,這比瞭望將來要更明晰、親切...
名家三棱鏡·魏微
-
-
承繼和告別的難題
一、形式創(chuàng)造意義 王安憶1990年代初發(fā)表過兩篇小說,一是《叔叔的故事》(《收獲》1990年第6期,下面簡稱《故事》),一是《烏托邦詩篇》(《鐘山》1991年第5期,下面簡稱《詩篇》)。①我把它們看作“姐妹篇”。雖然兩篇小說寫的內容不同,但...
大家讀大家
-
“官僚主義”還是“官僚制”?
在中國當代文學中,王蒙的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是一部常讀常新的作品。從小說發(fā)表后迅即成為“百花文學”的代表,在中國文壇乃至政壇引發(fā)軒然大波,到1980年代作為“重放的鮮花"凱旋歸來,直到今天,評論界對這部小說的再解讀,從未...
-
“隱”與中國當代文學
《菰蒲深處》是汪曾祺出版于1993年的短篇小說集,書名取自高郵詩人秦少游“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集中囊括汪氏一生多數(shù)名作,內容皆系對故鄉(xiāng)高郵的回憶。其中,有一批刻畫“引車賣漿者流"的小說尤引人注目,如《雞鴨名家》《異秉...
-
-
“轉業(yè)”的難題
對于中國的知識分子而言,“學而優(yōu)則仕”向來是一個充滿誘惑的夢想。在多數(shù)深受儒家道統(tǒng)熏習的古代士人那里,“致君堯舜上”或者“為天地立心”式的政治理想,是他們孜孜以求的終極目標。政治之于讀書人,有著不言自明的吸引力。盡管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傳統(tǒng)...
文學史新視野
-
《我們夫婦之間》與人民文藝的“進城”時刻從接管工作與婚姻家庭談起
《我們夫婦之間》和蕭也牧是當代文學研究中的經典難題,不同層次和視野之間存在互相纏繞的關系,并內嵌于當代學術思潮與研究范式的變遷之中。1980年代初期,圍繞蕭也牧“平反"所作的翻案文章,成為“新時期"撥亂反正、重建秩序的一...
青年學者獎
-
當代小說的語言批評及其文化詩學資源
與小說的文體構成一樣,小說批評也有一個龐雜家族,在這個系統(tǒng)里有從古代演變而來的史余批評、本事批評、點評式批評、傳記式批評,也有從西土移植而來的社會歷史批評、印象主義批評、心理批評、倫理批評。各種批評都有自己的理論資源,各自堅守自身的形式規(guī)范...
-
“太陽的山頂埋葬
眾所周知,“太陽”是海子詩里非常重要的主題,也是他詩學觀念的重要隱喻。只需舉三個典型例證:一是在流布較廣的《祖國(或以夢為馬)》一詩中,詩人寫道:“太陽是我的名字/太陽是我的一生/太陽的山頂埋葬詩歌的尸體。”①二是他以"太陽&qu...
思潮與現(xiàn)象
-
流民尋根的“布道”與“抒情”
2021年7月,劉震云的長篇新作《一日三秋》在花城出版社落戶出版,一看便是他的筆致、家數(shù)。行文中最觸目、頻繁的詞是“笑話”,劉震云把他慣使的幽默拎到了一個近乎哲學本體的高度。螳螂捕蟬,笑話在后。每個人均系不自知的喜劇演員,兢兢業(yè)業(yè)地奉獻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