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文明互鑒作為建構與強化文化自信和文化主體性的必由之路
摘要:如果我們能夠從“文化自信”中析出一個“文化自我”,從“文化主體性”中析出一個“文化主體”,進而將“文化自我”和“文化主體”同時作為話語主體和存在主體(生命主體),那么當我們再來觀察文明互鑒與文化自信以及文化主體性的關系時,文明互鑒便將...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研究
-
論“新國學”理論建構中的語言學維度
摘要:王富仁的“新國學”理論十分重視民族語言在民族學術整體構成中具有的重要作用,特別注意把語言流通功能的發(fā)揮與國家功能的發(fā)揮聯(lián)系在一起,把“民族語言”和“國家”視為“新國學”的兩個“構成性因素”。這兩個構成性因素昭示了民族語言的獨立性,同時...
前沿觀察
-
歷史化與再出發(fā):由新世紀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引發(fā)的思考
摘要:新世紀以來,海外華文文學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態(tài)勢,在世界不同區(qū)域的華文文學版圖中,北美地區(qū)和東南亞地區(qū)的華文文學依然保持旺盛的創(chuàng)作力,歐華文學、大洋洲華文文學和東北亞華文文學突破了以往邊緣化的局面,用文學實績引起研究者的普遍關注。文學新...
-
華文文學理論建構暨學科潛質
摘要:本文通過對“第三元思維”“華人文化詩學”“華文文學大同世界”等學術概念的回顧,梳理華文文學理論建構的主要脈絡。圍繞華文文學學科命名、研究范疇展開的系列討論,不僅關涉中國與世界、海內與海外、內地(大陸)與港澳臺地區(qū)等不同語境下的對話交流...
-
從中國故事到中國敘事
摘要:海外華文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的關鍵論題是中國性與在地性關系。中國故事對標中國文化再生產(chǎn),而他國故事關涉全球民族志書寫。科技發(fā)展,已改變文學的傳播,科技思想正逐步滲透文學的生產(chǎn)。數(shù)智時代海外華文文學面臨由中國故事向中國敘事的進階發(fā)展,從文學I...
-
“擺渡”的場景:新世紀海外華文文學影視改編的反思與重構
摘要:近年來,文學作品影視改編的成功不但掀起全民追劇的熱潮和重讀文本的“文學熱”,更為文學的跨界發(fā)展指明方向。而跨界是海外華文文學的重要屬性之一,跨界的豐富向度成為推動華文文學不斷溢出原有界限的動力。因此,在中國文學與海外華文文學的關系中,...
思想圓桌 | 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現(xiàn)實與未來
-
批評的“矛盾論”與文學政治批評
摘要:黃藥眠是一位個性鮮明且有著廣泛影響力的批評家,其文學批評的高峰處在1945到1957年間,既有偏重文學理論的探討,又有具體作家作品的評論。由于身份形象的復雜性,其文學批評無意識地呈現(xiàn)出“兩個黃藥眠”現(xiàn)象:“政治黃藥眠”革命、激進,客觀...
粵港澳文學批評溯源
-
“今日方知我是我”:論鮑十小說創(chuàng)作的內在精神理路與主體探求
摘要:中國當代作家鮑十有著三十余年的小說創(chuàng)作歷程,依照其創(chuàng)作精神路徑及對自我認知程度的變動,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鮑十創(chuàng)作的一條核心精神線索,是對“我”的不斷發(fā)現(xiàn),這種發(fā)現(xiàn)在各階段以不同的敘述重心為依據(jù)與支撐。早期的尋父書寫,表現(xiàn)出“我”對血...
粵港澳作家專欄
-
異鄉(xiāng)人,請帶上你的烏托邦
摘要:就主體的人格機制而言,焦慮感構成了林培源寫作的動力源泉。焦慮作為一種當代相當普遍的情緒,很大程度推動了林培源的寫作,并轉化為其寫作中對異鄉(xiāng)人及其安居感的尋找。異鄉(xiāng)人書寫是林培源連接自我內心與現(xiàn)代世界的通道,書寫流離的異鄉(xiāng),想象永恒的故...
-
他以文學定義“潮汕”
摘要:從自然地域到人文想象,從語言習俗到文化認知,林培源的“潮汕”書寫深入地方性。與其說他再現(xiàn)了潮汕,不如說他定義了“潮汕”。首先,通過方言蘊含的原初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了地方,特別是物產(chǎn)、民俗、風情的土語表達,喚起了“潮汕”的審美想象。其次,青年...
-
講故事與寫小說(創(chuàng)作談)
“在講故事人的形象中,正直的人遇見他自己?!?——本雅明《講故事的人:論尼古拉·列斯克夫》(1936) 講故事的藝術 “故事”(story/tale)按其字面意思理解是指“過去(發(fā)生)的事”。從敘事學的角度看,故事指的是敘述開始前...
-
世界意識與世界書寫
摘要:在全球化變革中考察徐則臣等年輕作家的世界經(jīng)驗和世界意識,進而對徐則臣《耶路撒冷》《王城如?!贰侗鄙稀返刃≌f中的世界書寫進行探究,可見徐則臣小說面向世界進行了空間開掘,并以物的世界性修辭和跨文化形象,顯示出與“世界”進行對話的某種可能。...
-
浩渺的宇宙:張棗詩歌的空間意識
摘要:張棗將傳統(tǒng)的宇宙精神與存在意識糅合一處,借空間的舒展和嵌套來調整人與萬物的關系。在張棗的詩中,空間既是主體與無限世界的嘉會之所,承載事物之間的隱秘關聯(lián),也是詩意發(fā)生的策源地,隱喻語言的空白與開放之境。 關鍵詞:張棗;空間;宇宙;語言 ...
-
情境敘事、欲望象征以及“浮士德難題”
摘要:莫言的戲劇新作《鱷魚》一經(jīng)面世便引起廣泛關注,作者通過生動緊湊的人物對話與精巧的戲劇結構完成了封閉式的情境化敘事,對詼諧、反諷以及悲劇的戲劇氛圍的營造,對典型人物的特殊性刻畫以及人性現(xiàn)實的普遍性觀照,都構成了這部作品獨特的戲劇張力。整...
作家作品評論
-
靜默的回響
摘要:邱華棟長篇小說《空城紀》試圖在廢墟之上,觀察和重建新的時空之維,叩問并反思既成之物事及認知,在跨語際、跨文化與跨區(qū)域的視野中,思索灰飛煙滅的城池、無法統(tǒng)合的個體以及難以歸類的思想,重塑歷史上實有的與未然的“因緣”,發(fā)抒時間和人世的牽引...
-
小說家的建筑史詩
摘要:《空城紀》是邱華棟重構往昔的一次寫作實踐,是他關于西域的一部建筑史詩。在《空城紀》中,邱華棟以小說的方式復原了龜茲、高昌、尼雅、樓蘭、于闐、敦煌這六座古城,讓它們得以重現(xiàn)生機和活力?!犊粘羌o》有深遠的時間景深,也有遼闊的空間景深,所提...
新作快評
-
-
在“大灣區(qū)”建設背景下對粵東西北詩歌發(fā)展的思考
摘要:粵東西北(十二市)詩歌是廣東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過去的十余年間,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就,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一些發(fā)展模式;但綜合審視,粵東西北詩歌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特別是“大灣區(qū)”建設的背景下,又產(chǎn)生了新的挑戰(zhàn)。本文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
廣東文學振興
-
論《文藝季》(1962—1963)的“純文藝”探索
摘要:1962年創(chuàng)刊于香港的純文藝期刊《文藝季》,是主編云碧琳和編輯在“美元文化”衰頹之際、又一次對于“純文藝”的努力和探索。不僅在作品發(fā)表上進行了諸多新型的創(chuàng)發(fā)實踐,如刊用長稿,而且秉持理論與創(chuàng)作并重的理念,確立并完善“純文藝”的“純粹性...
香港文學研究
-
表意摹仿及其理論意義
摘要:亞里士多德認為“史詩采用敘述體”,悲劇則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敘事體式。在亞里士多德的話語體系中,“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的確切含義是指用動作表達行動。小說里的行動是用言語浮現(xiàn)出來的,戲劇、影視活動中的行動是用“以象...
-
摹仿敘事學與新世紀中國敘事學新探
摘要:摹仿敘事學所開啟的“摹仿者用動作來摹仿”的視角,有助于嘗試建構起一個與言語敘事理論有所不同的敘事理論框架,開辟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敘事理論探索空間。摹仿敘事學是新世紀以來中國學界敘事研究的重要理念,為構建中國敘事體系做出了新的探索。 關...
《戲劇敘事學》研究小輯
-
小說家的秘密工作
朋友們每次見面,總會問我,最近在寫什么?我東拉西扯,一個字也不肯透露——作品在未完成之前,小說家從事的其實是一項秘密工作,一旦說出,便會立刻覺得興味索然。如今,這部作品已經(jīng)出版了,我很愿意跟大家談一談這項秘密工作。 薩特曾說過,人生就是由許...
創(chuàng)作談
-
編后記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研究”刊登金惠敏《文明互鑒作為建構與強化文化自信和文化主體性的必由之路——以“文化自我”和“文化主體”兩個概念為切入點》。作者長期研究文藝學,文章也是結合文藝學理論進行的深入闡發(fā),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性。 “前沿...
相關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