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山歌的文化空間變遷與重構
1998年11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第155屆執(zhí)行局會議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該條例不僅首次提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概念,也首次提出了“文化空間”的概念:“‘文化空間’的人類學概念被確定為一個集中了民間和傳統(tǒng)文化活動的地點, 但也被確定為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節(jié)、日程表等)或是以事件為特點的一段時間。(剩余7583字)
目錄
- 植根西北 放眼世界...
- 踩街民俗及其音聲景觀...
- 20世紀90年代后遼寧地區(qū)歌劇...
- 修舊如舊 常閱常新...
- 興化民歌的傳承推廣研究...
- 興國山歌的文化空間變遷與重構...
- 芭蕾舞劇《紅罌粟》中的“中國和...
- 淺談性格舞在芭蕾舞劇中所起到的...
- 論莫什科夫斯基改編曲《波西米亞...
- 基于音樂學理論研究下的西洋歌劇...
- 浙江本土元素融入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路...
- 糅合中西:鋼琴曲《彩云追月》的...
- 恩師趙如蘭教授的學術肖像...
- 中國古典之美...
- 重組竹竹笛材料特性與樂器主體備...
- 芻議歐洲歌劇藝術的形態(tài)特點和美...
- 論音樂作品中調式調性在教學中的...
- 內蒙古專業(yè)音樂院校音樂教育實踐...
- 音樂創(chuàng)造力概念的歷史可變性...
- 中國大提琴作品的演奏技法研究...
- 中國公共音樂圖書館聯(lián)盟建設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