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端交集,托意哀絲
——“葬禮進行曲”的人類學審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第一次參加鄉(xiāng)村葬禮的田野考察,最大的困惑是從頭到尾沒有一首帶點哀傷的曲調。習慣于在國葬儀式上聽到銅管樂《哀樂》并聽慣了貝多芬第三交響樂《葬禮進行曲》等古典音樂的人,不免生疑,為什么鄉(xiāng)村喪禮一片喜慶熱鬧甚至歌舞升平?人生離別之際沒有一首稱得上對死者所做豐功偉績、義行壯舉表達沉思默禱的哀悼挽歌,偏偏奏起說不上喜,更談不上悲,基本風格平淡寡素、不痛不癢的音樂,總讓人覺得兩種情調接不上茬。(剩余5619字)
試讀結束
目錄
- 明清科舉的新文化史研究...
- 人心與世局:陳寅恪的“新”史學...
- 幣制的演變與世界經(jīng)濟新變局(下...
- 京劇現(xiàn)代化,需要“革命派”...
- 戲劇合為時而作...
- 周禮全先生的四本書...
- 文圖共謀的陷阱:從“照扮冠服”...
- “抹黑”總統(tǒng)的暢銷書是如何闖關...
- 詩境...
- 道俗之間...
- 無墻之城:美國城市演化的生態(tài)悖...
- 《草枕》:“非人情”與“東洋趣...
- 柳田國男的海上心路...
- 百端交集,托意哀絲...
- 布哈拉千年棗...
- 高地龍山社會及其遺產...
- 英國人“有淚不輕彈”?...
- 易碎的提線木偶...
- 醫(yī)學與溫度...
- 輪船與近代中國的半殖民秩序...
- 《馬哈只碑》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 福斯特與《霍華德莊園》中的照片...
- 與豹共舞...
- 楷書體的古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