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
- 教師需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情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善于營造良好的音樂教學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課堂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鍛煉學生各方面的音樂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能力[3]。
熊倩 -
- 20世紀西方新音樂的視唱音準教學探析
- ,培養(yǎng)視唱20世紀新音樂作品時的“相對音高感”,才是打開新音樂學習之門的鑰匙。
于洋 -
- 論音樂感覺統(tǒng)合訓練對兒童身心發(fā)展的意義
- 音樂感覺統(tǒng)合訓練中所用的功能性音樂是帶“審美性”的。這里所說的功能性音樂,是為配合兒童身心發(fā)展所服務的感覺統(tǒng)合訓練,其一定是可以吸引兒童興趣的、能對其有正面影響的音樂。
李可怡 -
- 民族管弦樂隊低音拉弦樂器的改革與“拿來主義”
- 于慶新 《人民音樂》編委、原副主編 (責任編輯 金兆鈞)
于慶新 -
- 唐代琵琶藝術的歷史形態(tài)及其當代顯現
- 王安潮先生在唐宋音樂文化中取材,以古典“和”美的音樂美學觀,將其史學的學術觀念融于其中,使古代的中原雅樂音樂與西域的“胡樂”互相交融、共同發(fā)展,為今天的唐代風格琵琶音樂發(fā)展探索了新形式,擴展了新空間。
潘靜宇 寧汐 -
- 懷舊與未來: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110第三樂章
- 通過這種方式,盡管他的音樂呈現出高度對位的架構,他的音樂在當時還是非常受大家的歡迎。
詹姆斯·柯里 -
- 《紐倫堡的名歌手》序曲中作曲技法的運用
- 無論從和聲、復調還是配器的手法及整體音樂材料的布局上看,這部作品對于以后的音樂創(chuàng)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楊旸 -
- 論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的以腔行字
- “以字行腔”和“以腔行字”之辨析[J].音樂研究,2005(01):86.[3]肖黎聲.聲樂·理論基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131.
陳喜紅 陳淑靜 -
- 論竹笛循環(huán)換氣之穩(wěn)定發(fā)揮
- [6]詹永明.笛子基礎教程十四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3.[7]張維良.竹笛藝術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50.
歐文富 -
- 論琵琶協(xié)奏曲《絲路飛天》的創(chuàng)作與演奏
- [4]錢 鵬.琵琶曲《春蠶》的技法創(chuàng)新與音樂風格[J].當代音樂,2019(06):119—120.
雷沫 -
- 搖滾樂為什么不能成為主流音樂
- 在音樂教育方面,古典樂總是大眾的首選,比如家庭音樂教育、社會音樂教育(培訓班)和學校音樂教育,往往都是以古典音樂為主體來進行教育活動,再結合受眾物質水平提高后的更高層次精神需求,古典音樂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王怡雪 -
- 論流行演唱中的空間意識
- [2]張明澤.論流行音樂演唱中氣聲唱法的重要性及實際運用[D].吉林藝術學院,2017.
劉成博 -
- 潤腔在古詩詞藝術歌曲中的意義及應用
- [2]董維松.論潤腔[J].中國音樂,2004(04):62.[3]許講真.漢族民歌潤腔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5.
王建瑛 李占秀 -
- 紅色歌劇排演在校園文化傳播中的意義
- ,在廣場上為觀眾近距離表演,在高校各個學院進行巡演等,都能夠吸引更多觀眾,避免歌劇演出只有音樂專業(yè)同學參與的問題。
付光琪 匡傳英 -
- 20世紀20—40年代中國藝術歌曲的教學意義及演唱特點
- 而多聲音樂的豐富性是由于聲部間的縱橫比較,正是中國音樂當時所缺乏的。“雖間有美麗,但沒有和聲的襯托,像沒有綠葉扶持的花朵一樣?!?/dt>
蔡勉 -
- 論沈陽市古典聲樂音樂會中紅色歌曲的曲目選擇
- 在我國的傳統(tǒng)音樂理念中,音樂從來不是只有單純的娛樂功能,在很多時候還要承擔起引導和教育的責任與義務。
石堯堯 -
- 碎片化追劇心態(tài)與音樂劇入圈傳播
- 二要解構音樂劇的邊界性,培養(yǎng)音樂劇新觀眾。首先是搭建數字化傳播新平臺,突破觀眾觀劇的時空限制,讓觀眾看得到音樂劇。其次是解構舊有舞臺組織模式,沖破原有固化的架構局限,讓觀眾看得起音樂劇。
李子豫 -
- 根植沃土心有歌
- 這里的旋法有時是取用中國音樂中常有的“合頭”與“合尾”手法,即:在不同音樂段落的起迄處,如果開始的材料相似稱合頭,合頭保證了各音樂段落有共同的起點。
郝苗 -
- 5G時代下鋼琴教育在線研究
- 傳統(tǒng)鋼琴教育偏向于教師單向教授,學生被動接受鋼琴教育,這著實對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力有一定的限制,5G時代下的鋼琴教育將這種固有的模式打破,實現學生可以通過新技術自我探索鋼琴的美妙之處,同時發(fā)揮自我創(chuàng)造力,在原有鋼琴學習基礎上進行鋼琴學習創(chuàng)作
季春玲 何曉慧 王澤 -
- 音樂審美層次遞增對視唱練耳教學的啟示
- ,使其能夠投入到音樂當中,理解音樂的內涵[9]。
閆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