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
愛麗絲·紗良·奧特 柔韌相映
愛麗絲·紗良·奧特(Alice Sara Ott)總是赤腳走上舞臺。這種習(xí)慣早已成為她的標(biāo)志——仿佛脫下鞋子的那一刻,她便放下了身為職業(yè)鋼琴家的拘謹,與琴鍵建立起一種更為親密的連接。她不急于演奏,而是先與觀眾聊上幾句,隨...
當(dāng)月之星
-
-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巴赫復(fù)興
十九世紀的巴赫復(fù)興運動使他從一個被埋在歷史故紙堆的地方音樂家轉(zhuǎn)身成為大眾眼中的“西方古典音樂之父”。浪漫主義是這場運動最重要的推動者,當(dāng)時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不僅將巴赫視作“另一位貝多芬再世”,將他們各自對個人命運的抗?fàn)幭嗵岵⒄摚⑶抑铝τ谕ㄟ^...
-
-
自巴赫而始
列舉這些特征,猜一下是哪位音樂家:1.父親在自己尚未成年時便已過世。2.作曲生涯早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宗教音樂,而且匯總其生涯所有的作品,宗教音樂在數(shù)目上也可以稱得上是最多的。3.生前作為管風(fēng)琴家獲得了最多的世俗意義上的成功。4.從未染指過歌劇這...
-
-
信仰與光輝:于歷史中“透視”巴赫
01塔拉斯金《牛津西方音樂史》意圖繞過諸多里程碑式的標(biāo)簽來討論巴赫無疑是一件不輕松的事。通常來說,對某個作曲家的論述,離不開他所處的歷史時期與時代風(fēng)格,對其作品的分析也往往纏繞在當(dāng)下創(chuàng)作的語境中。巴赫的神圣在于,他的創(chuàng)作包羅萬象、歷久彌新,...
-
-
巴赫的“遺忘”與“記憶”
記憶是相聚的一種形式,遺忘是自由的一種方式。新歲已至,我們銘記著偉大的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三百四十周年誕辰,用彼此的記憶共同在他的音樂中約定。而他的音樂,也總是帶著一種深沉與力量,透過每一個音符,我們似乎能觸及某...
-
-
宗教性在巴赫音樂作品中的體現(xiàn)
巴赫三百四十周年誕辰在即,回顧其以往作品,讓人不禁感嘆其在音樂上的造詣?!耙魳分浮钡姆Q號響徹各界,他的音樂作品及觀念給予了其他后生音樂家眾多靈感與啟發(fā),但巴赫一路的成長卻并不一帆風(fēng)順,對上帝的信賴與宗教的信仰使他在迷茫與痛苦時堅定了他的內(nèi)...
特稿
-
-
絲路回聲·逍遙游
“絲綢之路”上的音樂是永恒流動的河川。這無形的聲音匯入文人的詩詞里、藏經(jīng)洞的壁畫上、音樂家的歌聲中。在當(dāng)今世界各地,很多音樂家依舊傳唱著關(guān)于絲路的音樂,以開放的姿態(tài)跨越古今、東西、雅俗之間的藩籬,源自不同地域的聲音就這樣神奇地融入各類當(dāng)代音...
-
-
詩中有雅樂·中國詩詞中的音樂
中文網(wǎng)絡(luò)上曾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詩詞其實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這一說法看似“隨意”,卻不無道理,它道出了中國是詩歌盛行數(shù)千年的“詩文之邦”。更重要的是,它還道出了“詩”與“歌”的關(guān)系:詩詞與音樂是密不可分的。 詩與樂(還包括舞蹈)早期是合...
音樂壇外談
-
-
漫談AI音樂美學(xué)
人工智能概念自問世以來,便以銳不可當(dāng)之態(tài)在諸多領(lǐng)域勢如破竹,最終踏入音樂這一神圣之境。它對音樂業(yè)態(tài)的沖擊,猶如巨石投入水中,漣漪層層疊疊,既關(guān)乎樂者之生計,又觸動審美之根基。當(dāng)我們審視當(dāng)下,或許會猛然驚覺,我們正置身于人類歷史上對審美底線進...
-
-
“差異/重復(fù)”:德勒茲理論的音樂生成
二十世紀法國哲學(xué)家吉爾·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的差異哲學(xué)是當(dāng)下炙手可熱的話題。他于1968年出版的《差異與重復(fù)》(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是他最重要的論著...
樂海拾貝
-
-
音樂人文書單
讀書是件很美妙的事情,我們可以在文字間馳騁想象、自由思考,如果再配上相輔的音樂就更妙了!《音樂愛好者》做書單并不容易,推薦唱片倒是強項,但正因如此,所推書單就變得很有意思,可以讓人知曉音樂人喜歡的書有哪些。選書是主觀的,但評價立場是中正的。...
樂與閱
-
-
唐·何塞之死
音樂學(xué)家蘇珊·麥克拉蕊(Susan McClary)在1991年出版的《古典音樂的性政治》(Sexual Politics in Classical Music)一文中曾基于性別主義視角對歌劇《卡門》進行專題研究,如今看來,盡管其...
演出現(xiàn)場
-
-
貝多芬早期創(chuàng)作的音樂瑰寶
1798年至1800年間,路德維希·凡·貝多芬耗時兩年,創(chuàng)作出他的弦樂四重奏作品Op. 18,其中的《C小調(diào)第四弦樂四重奏》(Op. 18 No.4)是其中最后完成的一首,也是最深刻、最不同尋常的作品。它與《F大調(diào)第一弦...
藝術(shù)課堂
-
-
法國印象:鋼琴三重奏之旅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世紀初,印象派音樂以其獨特的魅力和革新精神,悄然在法國音樂界綻放。以克勞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和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為代表的印象派音樂出現(xiàn),采取與印象主義...
附片檔案
-
-
外刊介紹
《BBC音樂》BBC Music 2025年1月號● 2024年英國作曲家協(xié)會古典音樂獎(Ivors Classical Awards)頒獎典禮在倫敦南岸舉行。該獎項由英國作曲家協(xié)會(The Ivors Academy)頒發(fā),目的是促進和支...
-
-
九十七歲的赫伯特·布隆斯泰特指揮馬勒交響曲
九十七歲的赫伯特·布隆斯泰特指揮馬勒交響曲 瑞典指揮大師赫伯特·布隆斯泰特(Herbert Blomstedt)在九十七歲高齡時依然活躍于世界頂級樂團的指揮臺上。近期,他帶領(lǐng)愛樂樂團(Philharmonia Or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