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動力學發(fā)展小史
摘要:動力學是推動物理學前進的核心,闡述其自亞里士多德以迄牛頓的幾個發(fā)展階段,以概括牛頓革命的淵源和背景,并彰顯其作為現代科學典范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正是一部動力學著作。 關鍵詞:動力學亞里士多德開普勒伽利略牛頓 中圖分類號:N09∶O...
-
動物能夠做類比嗎?
摘要:類比研究經歷了“類比的認知轉向”后,類比作為人類認知的核心成為侯世達、根特納等類比認知研究者的共識。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人類以外的動物能不能進行類比?對黑猩猩薩拉(Sarah)的研究給出了肯定答案,而對猴子的研究并不能提供辯護。這種思考...
科學與人文
-
-
李政道的首次美國之行及國籍變遷
摘要:1957年,旅美青年才俊李政道和楊振寧一起榮幸地成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1946年,李政道受民國政府研制原子彈“種子計劃”的派遣赴美研習,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1956年取得美國永久居留權(綠卡),1963年入籍美國。李政道科...
科技與社會
-
-
艱辛探索稀土新材料與新技術
訪談整理者按稀土是寶貴的戰(zhàn)略資源,是高新技術產業(yè)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廣泛應用于電子、石油化工、新能源、環(huán)保諸多領域。稀土科技是國之重器,包頭稀土研究院是我國乃至全球最大的稀土科研機構,建院60年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精英人才,在稀土領域做出了巨大貢...
-
-
遺失在路上的朋友
摘要:樂秀成(1946—1992,浙江人),“走向未來叢書”編委和編譯者之一。追憶20世紀80年代通過“走向未來叢書”與樂秀成的交往,敘述他赴美攻讀,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位在美國獲得科學史博士學位的中國大陸學者,紀念那一充滿激情與希望的難忘年...
人物·訪談
-
基于三種文化視角探析錢學森精神的生成動因
摘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現代科學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文化是推動錢學森精神生成的三種文化,它們既發(fā)揮各自的獨特作用,又彼此融合產生合力,最終經由錢學森98年人生道路上的偉大實踐而內化為錢學森精神的重要內核。基于文化視角探析錢學森精神的生成動因,旨...
-
-
科學文化建設與去宗教極端化探析
摘要:首先簡述科學文化和宗教文化在不同時期的發(fā)展情況,闡述宗教極端化的表現形式,探究科學文化建設在消除宗教極端化方面的重要作用??茖W文化與宗教極端化經過長期的動態(tài)博弈可以達到演化均衡,且收斂于穩(wěn)定結點;加強科學文化建設可以有效消除宗教極端化...
學術沙龍
-
只有歐幾里得見過赤裸之美
中圖分類號N09∶O1 文獻標識碼A 李國偉是中國臺灣地區(qū)著名的數學家與科普作家,1971年從臺灣大學數學系畢業(yè)后赴美深造,師從荀菲德(Joseph RShoenfield)教授專攻數理邏輯,1976獲得杜克大學博士學位。20世紀80—90...
-
-
流動的物質與不確定的身份
中圖分類號N092 文獻標識碼A 清代初期,文人世界出現追求類似制硯的物質性活動,讓“士人”與“工匠”的身份界限變得模糊且復雜。如何理解在“重道輕器”的中國社會傳統(tǒng)中產生這一新變化?美國學者高彥頤(Dorothy Ko)《硯史:清初社會的工...
-
-
默比烏斯與古羅馬的默比烏斯環(huán)
本期封面是德國數學家、天文學家默比烏斯(August Ferdinand Mbius,1790—1868)的畫像。默比烏斯生于德國薩克森州的普福爾塔(Pforta),據說其家族與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有關,他就讀的普福爾塔中學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