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知與行: 論盧文笙的儒家精神風范
【摘要】葛亮在《北鳶》中,力圖再現(xiàn)民國時期的波詭云譎,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在跌宕時代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著重從盧文笙的成長過程切入,通過知與行,分析其溫柔敦厚的個人品格,誠敬仁義的處事風格,忠孝節(jié)烈的家國情懷,探討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精神的核...
-
淺析《瓦爾登湖》的自然觀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摘要】梭羅是一個偉大的生態(tài)中心主義學者,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觀察、欣賞、贊美大自然的偉大?!锻郀柕呛愤@部廣為流傳的著作是梭羅自然觀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在這本書中,梭羅集中表達了自己所崇尚的也是他所處時代所缺乏的生態(tài)中心思想和簡約生活模式...
-
??聶嗔υ捳Z下《看門人》中的監(jiān)視與刑罰
【摘要】《看門人》是英國著名戲劇家哈羅德·品特的一部三幕劇。本文通過對該劇獨特的場景設定及三名來自不同階層的男性的解析,來展現(xiàn)戰(zhàn)后英國人民生活的困境和悲慘命運,更好地了解品特的人道主義思想,及其政治主張。本文結合??碌臋嗔υ捳Z理論...
-
從《人間失格》言語解讀分析主人公性格
【摘要】《人間失格》是由日本文學流派的代表作家太宰治在1984年所寫的作品,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同時,這也是他思想最深刻的作品。此作品是由作者所寫的序和手記所構成,描寫了主人公葉藏從孩童時代到青少年時代以及中年的三個歷程,即整個人生...
-
“人不是橘子皮”
【摘要】阿瑟·米勒一位多產的美國當代劇作家,因其深切關注社會現(xiàn)實和底層人物的生活困境,被譽為“美國戲劇界的良心”。其代表作《推銷員之死》,以20世紀30年代的大都市紐約為背景,講述了威利·洛曼等人在物欲橫流的消費社會中的...
-
現(xiàn)代黑人女性的成長之困
【摘要】非裔美國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將自己的小說定位為黑人婦女寫作,關注黑人女性在階級、種族、性別三座大山壓迫下的種種遭遇和艱難成長。本文結合成長小說敘事結構原型模式分析莫里森第四部小說《柏油孩子》中女主人公吉丁遭遇的成長困境及其原...
文學評論
-
品特后期代表作《塵歸塵》中的修辭性敘事
【摘要】在哈羅德·品特的后期代表作《塵歸塵》中,品特將以往的戲劇主題與風格雜糅形成戲劇內情節(jié)發(fā)展的文本動力;敘述者與敘事讀者、隱含作者與作者的讀者構成二維敘事交流,通過讀者一系列闡釋判斷、倫理判斷以及審美判斷,制造戲劇發(fā)展的讀者動...
-
文藝復興時期英美文學作品中語言藝術賞析
【摘要】語言是民族文化的產物,是不同國家或地區(qū)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方式,了解某一語言藝術特征能提高對其文化的審美能力,本文選取文藝復興時期英美文學作品進行藝術賞析,研究其語言藝術賞析方法。通過對英美文學作品中的語言藝術特征分析可知,其語言藝術富含...
-
敘事模式的嬗變:《家》和《淚珠緣》的敘事藝術比較研究
【摘要】清末民初小說的敘事模式發(fā)生了明顯變化?!稖I珠緣》和《家》的文本對比研究表明:這一時期小說文本在敘事視角、敘事時間、敘事空間、敘事結構、敘述者評論以及敘事主題方面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小說文本的主體性逐步下降,修辭效果更加突出,小說文本的現(xiàn)...
-
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之食玉
【摘要】食玉是漢魏南北朝時期流行的用玉方式,食玉一方面為當時的詩歌作品提供重要的素材和靈感,反映了當時文人內心深處之訴,亦可一窺食玉在此時期盛行背后的社會風氣和思想。因此,兩漢魏晉南北朝的食玉現(xiàn)象不可忽視。 【關鍵詞】食玉;漢魏六朝;長生 ...
-
-
試論魏晉玄學“言意之辯” 的哲學美學意味
【摘要】魏晉玄學的言意之辯有三種觀點——以歐陽建為代表的言盡意論、以荀粲和嵇康為代表的言不盡意論、以王弼為代表的得意忘言論。這些觀點體現(xiàn)了玄學家們對于語言表達能力的思考,這些思考觸及認識論上的重要問題——認識工具語言的局限性、事物本體能否被...
-
論清代詩人顧光旭對陶淵明的接受
【摘要】陶淵明在后世有很多追隨者,清代詩人顧光旭就是其中之一。顧光旭詩詞兼善,尤工詩,詩歌作品豐富。受個人經(jīng)歷的影響,顧光旭推崇陶淵明及其詩歌,許多詩歌作品表現(xiàn)出對陶淵明的接受,主要體現(xiàn)為追訪陶淵明的生活方式,創(chuàng)作集陶詩、和陶詩,效仿陶淵明...
文學研究
-
論嚴復對中國文化近代化轉向的貢獻
【摘要】文化可以看作為社會表現(xiàn)之一,在各個時期具有不同的特點,近代的中國文化發(fā)展的重要特點是追求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為此許多有志之士進行了不懈奮斗與探索,嚴復就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位。嚴復集中西文化于一體,通過在中國傳播西方現(xiàn)代化思想進而影...
-
論《儀禮》中的盥與洗
【摘要】盥、洗是西周初期已經(jīng)形成的禮儀,《禮記·內則》有云:“雞初鳴,咸盥漱。” ①但是目前相關文獻并沒有以盥、洗為專題的系統(tǒng)整理及論述,所以本文以《儀禮》中的盥洗之儀為例,簡要論述盥洗儀式的具體執(zhí)行過程和盥洗器物的陳設。盥洗之儀...
-
盛京將軍耆英與增祺比較研究
【摘要】耆英與增祺同為晚清時期的盛京將軍,也曾在不同時期代表清政府和外國侵略者簽訂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被當時的人民稱為“賣國賊”。本文將耆英與增祺二人進行初步的比較,二者在上任前皆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一系列的混亂局面,其在職期間的重要活動更揭示...
-
從《斐勒布》中分析快樂和至善的關系
【摘要】《斐勒布》是柏拉圖非常重要的一篇對話,本文通過對此對話,對文本梳理來窺析柏拉圖對于快樂與至善關系的看法,柏拉圖對話中通過“一和多”的關系與“四類存在”的方法來分析快樂和至善的關系,最終蘇格拉底把“快樂”置為追求“至善”的第五梯隊,并...
-
從“解釋學的現(xiàn)象學” 到“理解的應用性”
【摘要】海德格爾通過學習“現(xiàn)象學”,并對其產生與胡塞爾不同的理解,之后利用“詮釋學”建立了屬于自己的本體論詮釋學,從而開創(chuàng)了作為“解釋學的現(xiàn)象學”的詮釋學的本體論轉向。而其學生伽達默爾之后繼承這一轉向,并進一步拓展,從而完成了詮釋學的本體論...
-
淺談馬克思恩格斯東方社會發(fā)展道路研究路徑的異同
【摘要】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東方社會發(fā)展道路的思想具有高度一致性,但在東方社會發(fā)展道路的探索路徑上存在異同。通過對比二者的研究路徑,發(fā)現(xiàn)馬克思更側重俄國內部條件進行探究,恩格斯更側重外部條件來探究,從而出現(xiàn)了理論側重點和關注點的差異,但是二者...
-
西夏蒙學研究綜述
【摘要】西夏蒙學研究由來已久,本文對西夏蒙學研究的成果進行了梳理,第一部分從教育史和蒙學及蒙書研究兩個大的方面研究成果進行了概括。第二部分將西夏蒙書分為應用類蒙書、識字類蒙書和教育類蒙書三類,將西夏蒙書的專題性研究成果進行了歸納。 【關鍵詞...
文化集萃
-
寧波非遺“十里紅妝” 數(shù)字化保護與創(chuàng)新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運用數(shù)字技術對寧海十里紅妝習俗進行保護,重新煥發(fā)其藝術光芒和活力。本文通過探索寧海十里紅妝的古老傳說、婚俗習慣與工匠技藝,探討傳承過程中面臨的各項問題,從而尋找以數(shù)字化方式記錄婚嫁流程與紅妝器物制作過程的方法,尋求...
-
北京冬奧會背景下冰雪運動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策略研究
【摘要】在冬奧會舉辦歷史上,幾乎每屆冬奧會都會促進舉辦國的冰雪運動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2022年北京冬奧會,同樣會為我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帶來機遇。北京冬奧會是披掛了冰雪運動外衣的奧林匹克精神的顯現(xiàn),按照奧林匹克運動的一貫精神,注重人文,北京冬奧會...
-
-
蔚縣剪紙的藝術特色在燈具設計中的應用
【摘要】蔚縣剪紙藝術作為中國民間傳統(tǒng)工藝品中的一枝奇葩,在國家和社會各界對中國民俗傳統(tǒng)工藝品日益重視的大環(huán)境下,對蔚縣剪紙藝術展開了深入而細節(jié)的分析與探究,既是對適應當前社會需求的積極反映,又是對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精神的保留與繼承,不但富有時...
-
傳統(tǒng)藝術符號中國結文化研究及發(fā)展設想
【摘要】中國結作為傳統(tǒng)藝術符號具有典型的中國特征,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飽含中華民族的實踐智慧和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它具有裝飾、表情達意、符號象征的多種功能,也蘊涵著極具中國特性的文化沉淀。本文在探究中國結文化內涵的同時探索以文化為底蘊的發(fā)展...
文化創(chuàng)意
-
日本動漫作品中的治愈系元素與熱血系元素探析
【摘要】二戰(zhàn)后,日本動漫產業(yè)的發(fā)展隨著日本經(jīng)濟的發(fā)展迎來數(shù)次爆發(fā),時至今日已經(jīng)形成了包括內容創(chuàng)作、周邊生產、旅游宣傳等多個領域在內的價值產業(yè)鏈條,為日本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文化形象宣傳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主要面向青少年的文化產品,日本動漫成功...
-
-
服裝和當代繪畫中裝飾性元素的比較研究
【摘要】當代藝術立足于表現(xiàn)藝術創(chuàng)作者極其強烈的觀念、思想、意識,反映出深厚的藝術底蘊和文化內涵,表現(xiàn)自我、抒發(fā)內心感情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隨著時代的飛速發(fā)展,在當代藝術多元化發(fā)展的今天,在周邊大量的行為藝術,裝置、影像、AI技術等藝術形式?jīng)_擊著...
-
音樂美學視角下黃自古詩詞藝術歌曲價值研究
【摘要】音樂美學就是從美學的理論基礎和音樂的鑒賞角度相結合對音樂作品進行美學研究,是音樂和美學結合的交叉學科。中國古代詩詞是中國五千年文化長河里的一顆璀璨明珠,是文化傳承中的瑰寶,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很多古詩詞與音樂相融合,形成了古...
-
新中國戰(zhàn)爭電影發(fā)展史視域下的《長津湖》探析
【摘要】戰(zhàn)爭電影《長津湖》展現(xiàn)了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長津湖戰(zhàn)役的志愿軍英雄群像并突出塑造了伍千里、雷睢生等生動立體的戰(zhàn)斗英雄形象;影片以戰(zhàn)事發(fā)展與新兵成長兩條線索并行,在宏大戰(zhàn)爭敘事之外體現(xiàn)出對于個體生命的細膩觀照;該片表達了對于志愿軍將士們崇...
-
貴州電影“異托邦” :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故鄉(xiāng)回望
【摘要】近年來,隨著中國影視的不斷發(fā)展,電影的區(qū)域化生產愈發(fā)明顯。2016年,貴州籍導演畢贛憑借作品《路邊野餐》將貴州這片在電影中少有關注的土地以一種浪漫和神秘的美學方式推進了觀眾的視野,隨后,隨著《地球最后的夜晚》《四個春天》和《無名之輩...
-
《千與千尋》 : 日本本土宗教文化影響下的角色塑造
【摘要】日本電影《千與千尋》,在日本動畫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該電影根據(jù)宮崎駿兒時的回憶創(chuàng)作,以日本文化為題材,是一部帶有日式文化的動畫電影。本文分析了影片中的角色造型設計,同時結合場景、色彩、文化元素,解讀了宮崎駿對于日本的思考。 【關...
-
民間舞蹈的創(chuàng)作思辨
【摘要】蒙古族舞蹈的創(chuàng)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jīng)歷了七十余載的發(fā)展,回顧蒙古族舞蹈在這七十余年間的歷程,其創(chuàng)作風格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那便是深扎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本真階段,整齊劃一的昂揚挺拔階段以及解放肢體關注個體階段。將視角放在當下,其整體還是傳統(tǒng)...
文藝觀察
-
20世紀前期“童話” 一詞傳入中國后的再發(fā)展
【摘要】“童話”一詞本發(fā)源于日本,自近代傳入中國后,由于所面臨的時代潮流以及使用者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使其在讀者對象、內容題材、使用方式上都發(fā)生了與原意不同的新變化。以20世紀前期報紙雜志為依據(jù),通過探討“童話”一詞傳入中國后的新變化,發(fā)現(xiàn)...
-
-
社會語言學視域下安吉村落名稱研究
【摘要】安吉縣,隸屬于湖州市。從漢時建郡算起,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其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本文用社會語言學的視角對其村落名稱進行深一步的研究,指出其村落名稱的語音、語法、語義等特征,并從語言學角度出發(fā)對其村落名稱中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意見。 【關鍵詞...
-
改革開放以來的漢語新詞語研究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變革,新詞語大量涌現(xiàn),與新詞語相關的研究也隨之興起。本文將對新詞語的研究按照時間順序分為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新世紀以來三個時期,試圖厘清對新詞語研究的脈絡,為今后的新詞語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
-
-
英語被動結構漢譯探索
【摘要】從認知角度探討被動語態(tài)形成的原因,從理想化認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角度分別分析了英漢被動語態(tài),對英語和漢語被動范疇的分析為處理英語被動結構漢譯提供更多理論依據(jù)。根據(jù)自身的翻譯實踐,總結提出了幾種...
-
中國傳統(tǒng)譯論的回顧與反思
【摘要】漢唐時期出于佛經(jīng)翻譯的需要,在中國開始了大量的翻譯實踐。此后,出于不同的時代目的,我國的翻譯活動日趨豐富,在歷代優(yōu)秀譯者與學者的努力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中國傳統(tǒng)譯論。中國傳統(tǒng)譯論立足于本國翻譯實踐的土壤,在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代背...
-
論攀枝花本土“農諺” 蘊含的地域文化特色
【摘要】地域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時也承載著當?shù)氐拿袼罪L情,承載了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攀枝花本土方言的農村諺語(簡稱“農諺”)是探究攀枝花本土地方文化的瑰寶,其反映了當?shù)睾啒銊諏嵉纳降剞r業(yè)文化、質樸和諧的婚俗文化、純樸智慧的修身...
-
目的論視角下《圍城》英譯本中疊詞翻譯策略研究
【摘要】小說《圍城》語言詼諧幽默、尖銳潑辣,疊詞使用頻繁,具有獨特的語言魅力。中國疊詞浩若繁星,而疊詞的形式和音韻大多很難傳遞,所以有許多不能被很好地翻譯出來,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文化向外傳播,這也成為了譯者在翻譯中的一大挑戰(zhàn)。本文試從目的...
-
論翻譯的“忠實” 與“叛逆”
【摘要】眾所周知,“忠實”是評價譯者翻譯質量好壞的重要標準,但隨著翻譯實踐的深入,可以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忠實觀并不能觀照到翻譯的方方面面。因此,越來越多學者對傳統(tǒng)的“忠實”觀發(fā)出質疑,并提出了“叛逆”的翻譯思想。本文通過分析傳統(tǒng)“忠實”觀的不足,...
-
基于認知詩學視域評析《西江月黃州中秋》譯本認知過程忠實程度
【摘要】認知詩學源自語言學科與文學學科的相交,旨在研究讀者的閱讀過程和文本意義的生成過程。其相關發(fā)展與研究備受注目,與詩文翻譯的聯(lián)系也日益緊密,越來越多的學者重視其在詩文翻譯研究中發(fā)揮的重要角色。本文將基于認知詩學視域角度對《西江月...
文化綜合
相關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