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齊長城,一道被湮滅的榮光
公元前685年,在通往齊國的兩條驛道上,飛奔著兩支披麻戴孝的隊伍,沖在最前面的是兩位齊國的流亡貴族——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策馬緊隨其后的是他們的師傅管仲和鮑叔牙。這兩支分別從魯國和莒國出發(fā)的馬隊,與其說是在日夜兼程地奔喪,莫如說在爭分奪秒地奔...
中國詩詞地理
-
齊梁三書與南京
一 齊梁時代連續(xù)產(chǎn)生了劉勰(466?—537?)《文心雕龍》、鐘嶸(467?—519?)《詩品》和蕭統(tǒng)(501—531)《文選》,這三部大書在中國文學(xué)史、批評史上全都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這三部書分屬兩類,《文心雕龍》和《詩...
-
道不盡的江南憶:從白居易《憶江南》到潘閬《憶余杭》
白居易的《憶江南》是一組所有人都太熟的詞,這組詞中每一篇的傳誦程度似乎是遞減的:第一首大概因為被選入了課本或者少年兒童基礎(chǔ)讀物而最為耳熟能詳,而第三首遙遠的吳宮吳娃似乎不容易引起現(xiàn)代人的共鳴。實際上這組詞是不太能被分開的,它們共同組成了白居...
-
鄭嵎《津陽門詩》自注中的歷史意識
《津陽門詩》是晚唐詩人鄭嵎于大中五年所作的一首百韻長篇史詩,以華清宮及明皇故事為依托,展開安史之亂前后大唐興衰之變的宏大畫卷。此詩最引人注目之處是其中的自注,共32處2237字,體量堪稱唐詩自注之最。而所謂詩歌自注,就是詩人對其詩作的自我闡...
-
說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在柳永的詞風(fēng)靡朝野,“凡有井水飲處,便能歌柳詞”以后,有一位詞人,他的詞集竟被命名為《冠柳集》?!肮诹?,就是認為集中的作品既屬于...
-
《美芹十論》中的家國情懷
辛棄疾是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詞人和愛國將領(lǐng),有“詞中之龍”的美譽。除了善于寫詞,辛棄疾同樣擅長政論,被時人譽為“文中之虎”。他的政論文章飽含家國情懷,常以理性的筆端抒發(fā)報國之志、闡發(fā)強國之策。 公元1163年,新即位的南宋孝宗皇帝趙昚以主戰(zhàn)派核...
-
江庸與靈隱寺
出道 光緒三十二年(1906),晚清政府派遣各省提學(xué)使赴日考察學(xué)務(wù),讓公派在日本留學(xué)的江庸做“照料員”負責(zé)協(xié)調(diào)聯(lián)絡(luò)工作。這一年,江庸在早稻田大學(xué)師范部法制經(jīng)濟科學(xué)習(xí)即將畢業(yè)。而此前一年(1905),因范源濂回國任學(xué)部主事,江庸繼范氏之后經(jīng)管...
-
“煙鎖秦樓”:李清照、趙明誠婚姻問題
《金石錄后序》的書寫與漱玉詞 當嘗試去描述李清照、趙明誠夫婦十三年青州屏居生活時,只能先從李清照自己的《金石錄后序》里找相關(guān)材料,還有就是她存世數(shù)量甚少的詩詞。而宋以后的文人筆記關(guān)于李清照的描述,其可信程度或新鮮程度都是較低的,有些純屬小說...
-
不安定的謚號
重拾擱置已久的《太平寶訓(xùn)政事紀年》,卷四的第一句話就成為越不過去的障礙:“神宗體元顯道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英宗嫡子。” 宋代不著撰人的《太平寶訓(xùn)政事紀年》,僅以鈔本傳世,因此沒有版本問題。僅比對前后文進行本校,也不是主要的整理方向...
文學(xué)史話
-
蘇軾與王安石的歷史和解
元豐七年(1084)六月底,蘇軾從黃州出發(fā)的行船抵達金陵,即將奔向下一個謫居地汝州。而此時王安石從熙寧九年(1076)第二次被罷相,徹底結(jié)束政治生涯,隱退江寧半山園也已經(jīng)8年了。此時,王安石與蘇軾在政壇上的強弱之分已經(jīng)結(jié)束,兩人一度針尖對麥...
東坡的日常
-
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創(chuàng)作了不少新文學(xué)作品,乃新文化運動的領(lǐng)袖之一。不過,魯迅出身舊學(xué),他的詩作便以近體詩為主。其中撰寫于1932年的七言律詩《自嘲》,更是膾炙人口,其云: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
-
次近所旁
二世元年七月,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近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
漢字文化與動物
-
迷津欲有問
在蒼茫天地之中,津渡,是個詩意直抵人心的地方。 仔細想來,津渡本身就是江南的一幅潑墨山水,有著詩一般的氛圍,如果正值擺渡之時煙雨氤氳,那股詩意也就更濃了。在春潮挾裹雨水涌向河流的時候,荒野渡口空無一人,既沒有候客的艄公,也不見趕路的旅人。小...
名師課堂
-
柏子香與宋代文人的山林之志
自西漢海陸絲綢之路開通后,西域與南海所產(chǎn)香料大量輸入中土,逐漸取代本土香草成為用香主流。如葉廷珪《葉氏香錄》序中所言:“古者無香,燔柴焫蕭,尚氣臭而已。故香之字,雖載于經(jīng)而非今之所謂香也。至漢以來,外域入貢,香之名始見于百家傳記?!边@種轉(zhuǎn)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