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在傳本、簡本《詩經(jīng)》中産生不同異文的原因
提要:《毛詩》中的《卷耳》本是口耳相傳的民歌,詩中的“維以不永傷”“維以不永懷”在安大簡《詩經(jīng)》中皆無“不”字。異文的産生在於詩中的“永”字本是帶前置唇音成分的音節(jié),重讀前置成分時,記録下來的詩就有“不”字;輕讀前置成分時,記録下來的詩則無“不”字;重讀前置成分而使其成爲整個音節(jié)的聲母時,則與從丙得聲的“柄”“氵 丙”同音,於是又有“永”字在阜陽漢簡《考槃》《木瓜》中作“柄”而從永得聲的“詠”字在海昏漢簡《論語》中作“氵 丙”的現(xiàn)象。(剩余10332字)
試讀結束
目錄
- 鄭玄禮注據(jù)《論語》推明禮意説...
- 《儀禮》“左還”“右還”問題補...
- 《法寶聯(lián)璧序》所見齊梁諸府參佐...
- 魏晉南北朝“開府置佐”權限考...
- 爲人後禮與養(yǎng)子習俗:重審濮議論...
- 北宋“內(nèi)廷養(yǎng)子”傳統(tǒng)與宋英宗繼...
- 重論兩宋建陽書坊的興盛問題...
- 袁桷《修遼金宋史搜訪遺書條列事...
- 從醫(yī)書到善書:“達生文本”的早...
- “以考據(jù)施於交涉”:張之洞在中...
- 百年公案:全集本張之洞家書真僞...
- 《老子》“常善救人”是“常善求...
- “永”字在傳本、簡本《詩經(jīng)》中...
- 唐宋習語解詁二則...
- 金宋和議事目所見“書五監(jiān)”發(f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