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政治、美學與“時-空性”:方言電影的發(fā)展及其情感傳導機制
摘要:百年中國有聲電影發(fā)展史,其實同時也是一部方言電影的實踐與論爭史,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分別呈現出聲音身份、聲音氣氛、聲音情感上的不同傾向。早期方言電影首先表現為聲音政治上“電影市場/語言市場:共同語/方言”的雙重糾葛;從重大題材電影到以《秋菊打官司》為代表的新時期方言電影,更多地呈現氣氛美學上“裝飾性/語境性:權力標志/風格追求”的觀念變化;以《繁花》為代表的方言電影/電視則出現了在“聲音情感”上“過去/未來:時間/空間”交匯的情動美學,這就是:超越視覺絕對主導的傳統(tǒng)模式,通過賦予聲音這一“時間的身體”核心敘事地位,在“電影時間”與“觀影時間”的對立和互文中折疊時間,造就不同個體在“過去”“未來”和“當下”情感激蕩的“內時間”體驗。(剩余1270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