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山不為“真面目”
元豐七年(一0八四),蘇軾左遷汝州時經(jīng)過九江,與友人同游廬山。瑰麗壯闊的山水引發(fā)逸興壯思,他寫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千古名句,指出認識事物具有主觀性和客觀性。在二0二三年用英文出版的《上海的智能手機與老齡:從文化革命到數(shù)字革命》(下文簡稱《上海的智能手機與老齡》)的導論部分,王心遠引用此詩,表明其研究思路與方法。(剩余6572字)
試讀結束
目錄
- 數(shù)字化的邏輯...
- 入山不為“真面目”...
- 后科舉時代知識人的浮沉...
- 五道廟與沙灘:清末民初北京的輿...
- 胡適的演說課...
- 歐洲整合的殖民主義起源...
- 把非洲從非洲人手里拯救出來?...
- “懷疑的智慧”與“閱讀的科學”...
- 蔣夢麟:“校長治校”與“教授治...
- 紹興黃酒、日本清酒與歐羅巴威士...
- “殺手兔”的中世紀文化基因...
- 求解“奧斯丁問題”...
- 暗流涌動...
- 在“細節(jié)的暴動”中解放...
- 狄德羅與葉卡捷琳娜:啟蒙借開明...
- 遺產(chǎn)作為“異邦”...
- “百姓日用即是道”...
- 防范“豐裕社會陷阱”...
- 天下福祉與現(xiàn)代財政國家的法理...
- 消逝的鋼鐵協(xié)奏:蘇聯(lián)鐵銹帶沉浮...
- 量地與測天:徽州的數(shù)學世界...
- 日本遣明使的北京之行...
- 錯位的愛情,以及“要亡國的”...
- 一代文人有厄 待兔軒札記...
- 鄭國實侵宋,何以《經(jīng)》書“伐宋...
- 漫畫...
- 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