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玩攝影窮三代or富三代?
- 林路上海師范大學攝影專業(yè)教授、碩士生導師。上海翻譯家協(xié)會會員,藝術策展人。已出版攝影理論和技術專著以及畫冊100多本,發(fā)表攝影文章數(shù)十萬字,獲第五屆中國文聯(lián)文藝評論獎評論文章二等獎。楊書娟中藝文旅創(chuàng)始人,策展人。從事民營影像教育 25 余年,中藝文旅業(yè)務涉及面授、網(wǎng)絡、游學、展覽、出版等,培養(yǎng)及影響中國攝影從業(yè)者和攝影愛好者數(shù)百萬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展覽項目策展人,大理國際影會最佳策展人。隋曉龍畢業(yè)于北京
姚燚垚 -
- 三代戀情
- 姜姑娘十八歲那年,媒人給她和柿子灣的大棍牽了根紅線。一個趕場天,媒人指引著倆人在鄉(xiāng)場上見了一面。小伙兒長得挺拔結實,姜姑娘只瞄一眼就臉紅如霞,心跳不已了。于是,過了些日子,媒人就領著姜姑娘和她娘來柿子灣“看人戶”了。先是看房子。一座土墻瓦房,屋里屋外打掃得干干凈凈,自然沒有話說。接下來就是看糧柜。那個年代,很多家庭溫飽都還成問題,所以,看男家的存糧情況就成了“看人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大棍的爹娘領著姜姑娘
味辛 -
- “航三代”
- 為了對得起“航三代”這個光榮的稱號,柳晗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從小祖父就對他說:“航天工作不能有一點差池。”如今,柳晗幾乎是每天24小時待崗,就像戈壁灘上喧囂的風一樣一刻不停歇。
隋坤 -
- 惠及三代
- 女性教育正是這地殼運動的動力之源,關注與發(fā)展女性教育,開足馬力,讓高山得以成高山,讓教育惠及三代乃至一代又一代人,這才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
邱艷 -
- “航三代”
- 為了對得起“航三代”這個光榮的稱呼,柳晗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從小祖父就對他說:“航天工作不能有一點差池。”如今,柳晗幾乎是每天24小時待崗,就像戈壁灘上喧囂的風一樣一刻不停歇。
隋坤 -
- 三代功臣
- 三代功臣家庭實至名歸。付向海的父母披紅掛花,看著兒子胸前那一枚枚獎章,內心感慨萬千。遺憾的是,付向海最崇敬的爺爺已經(jīng)去世,沒能親眼看到心愛的孫子載譽歸來。
睢建民 -
- 三代黨員夢
- 我家祖孫三代黨員不是夢想家,勝似夢想家。一個個夢想的底氣和自信,來源于中國共產(chǎn)黨的英明領導、來源于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來源于如今的大好形勢。
高勝利 -
- 三代“地”緣
- 土地既平凡又偉大,無數(shù)人都曾為其折服。我們無論身在何處,都不曾遺忘故土沁人心脾的芬芳,那是土生土長的氣息,是一種深深的感恩與歸屬之情,是游子心中永恒的港灣。土地是農(nóng)民賴以生存的基石,承載著虔誠的信仰和深厚的情感,給我們帶來好運和福祉。出生在三代為農(nóng)之家的我,深深地明白什么是土地情、什么是農(nóng)民精神。在那個千瘡百孔的戰(zhàn)亂年代,農(nóng)村的讀書之人屈指可數(shù),外公是村里數(shù)得上的文人,讀過幾年書,寫得一手好字。家里
劉運坤 -
- 三代治沙人
- 以李新樂博士為代表的第三代沙林人身上所透露出的這般“治沙造林,我心永恒”的奮斗精神,是以謂之堅守。
劉天碩 劉千禧 覃蘭玉 程一本 -
杜雅寧
-
- “三代同堂”
- 10月30日,神舟十九號3名航天員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與神舟十八號3名航天員順利會師。至此,70后、80后、90后航天員齊聚“天宮”,完成中國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會師”,也留下了又一個中國航天員拍攝全家福的名場面。(據(jù)新華社10.31訊)
-
- 三代尋親路
- 2023年7月,為紀念陜北公學在旬邑縣辦學85周年,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委黨史研究室拍攝了微視頻紀錄片《戰(zhàn)火中的大學——陜北公學》。紀錄片講述了1938年7月7日,陜北公學在旬邑縣看花宮村開設分校,來自五湖四海的愛國青年匯聚在此,并從這里奔向抗日前線,成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奇跡般的故事。視頻發(fā)出幾天后,“旬邑黨史”微信公眾號后臺收到了一條留言:“我的爺爺是華僑抗日英雄,曾經(jīng)在陜北公學學習,我們在尋找他犧牲的地點,想
秦玉龍 王飛龍 -
- 為何富不過三代
- 第三代是大衛(wèi)的兒子威廉,出生于1836年,他成年后也參與到家族生意中。19世紀后半葉,英國國內的棉花工業(yè)和羊毛貿(mào)易逐漸衰落,大衛(wèi)和威廉父子不得不把家族的錢投入其他行業(yè),但收益都不好。
李孟蘇 -
- 祖孫三代跟黨走
- 祖孫三代跟黨走,紅色基因代代傳。
熊濤 肖瀟 -
- 第三代兵
- 周杜是家里的第三代軍人。他的外公皮思和1955年入伍,曾在野戰(zhàn)部隊服役。周杜記得,兒時的一個夏日,外公在院子里為蘋果樹修剪枝杈,不經(jīng)意間露出了肋骨處的一道傷痕。
姜濤 趙楠 -
- 不忘國恥 三代報國
- 一我一向愛好收藏。在我家收藏間里,有一只粗糙的瓷瓶,瓷瓶背后落款:“集團部落建設紀念,青龍縣公署贈,康德十年秋?!泵棵靠吹竭@個瓷瓶,我便想起父親的教誨。父親1924年生于長城南麓的津海道遷安縣(今河北省遷安市)西密塢村。父親小時候家境貧寒,只上過3年私塾。他還挨過日寇的毒打,給富裕人家打過季節(jié)工和短工,飽嘗了饑寒交迫的滋味。1954年,父親被群眾推選為村初級二社的副主任,和劉作存主任一起帶領群眾大搞生產(chǎn)。他
劉克儉 -
- 紅色家風,三代青春
- 在我模糊的記憶中,兒時的錄音機里總流淌著“東方紅,太陽升”的熟悉旋律。這些被傳唱了無數(shù)次的紅色歌謠,仿佛推開了一扇通往過去的時光大門,站在門口,我的父輩們還能看見自己和新中國一道浴血奮戰(zhàn)、戎馬倥傯的青春模樣;看見自己那顆永遠赤誠、永遠年輕的紅色初心。東方紅,太陽升要不是社區(qū)專程來問爺爺?shù)狞h齡是不是75年,95歲的爺爺仿佛不記得自己那段并不平凡的經(jīng)歷,他就是一個普通的老人,拄著拐杖慢悠悠地在小區(qū)散步,日子
柳宇龍 -
- 我家的三代大姐
- 我家有三代大姐:我母親是大姐,我是大姐,我女兒也是大姐?!按蠼恪边@個詞,對我來說是個很溫暖的稱謂,既承載著母性的慈愛與溫柔,也蘊含著同齡人間的相通與共識。
雷華陽 -
- 祖孫三代上小學
- 又到了9月,又到了新學期開學的日子。本期《特別策劃》,我們邀(yāo)請了本刊的老作者宋玉坤(kūn)老師和宋老師的兒子宋紅偉、孫女宋雨晴(曾在本刊發(fā)表作文)分別講述他們上小學的情況。通過他們祖孫三代人對他們上小學時的校園環(huán)境的描述,我們可以感受到國家的發(fā)展和進步。
-
- 三代接力戍邊 忠誠愛國
- 巴依卡·凱力迪別克的孫女說:“從太爺爺算起,70年來,一家三代接力戍邊。2021年,父親為解救落入冰窟的兒童,不幸犧牲?!荒茏尳绫苿幽呐乱缓撩祝 @十二字家訓,我們記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