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基礎是科學?認識黨的歷史,學習好、領悟好、維護好黨的歷史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時代新征程上黨的文化工作的旗幟。這一思想的形成,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黨的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是...
卷首語
-
-
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提出與實施歷程
從1995年正式被提出以來,科教興國戰(zhàn)略就始終服務于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大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跨世紀發(fā)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30年過去了,科教興國戰(zhàn)略在實踐中得到不斷貫徹發(fā)展,也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為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
往事回首
-
-
陳云與私人工商業(yè)者
陳云抗戰(zhàn)時期主持陜甘寧邊區(qū)財經工作時,就面臨著如何處理中國共產黨與私人工商業(yè)者關系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后,陳云主持全國財經工作,處理黨和人民政府與私人工商業(yè)者關系更是他工作日程上的突出內容。收入《陳云文選》第二卷的文章,關于處理公私關系,有的...
-
-
邊區(qū)“掌柜”陳云
1944年,當了七年組織部長的陳云,奉命接任西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主持陜甘寧邊區(qū)的財政經濟工作。 毛澤東為什么調動陳云的工作?當時國民黨和日偽軍加緊了對陜北的封鎖,使邊區(qū)的財政經濟處于空前的困難之中。陳云早在中央蘇區(qū)任全總黨團書...
-
-
鄧力群同志關心黨史文獻工作幾件事
我在中央書記處研究室工作的時間不長,又是年輕人,重要的文字事務沒有能力插手,組里的領導就轉達了室主任鄧力群同志講的話,大意是:剛來的年輕同志,可以看看一些正在討論的文稿,如果能夠校出錯別字,改動一兩個標點符號或字詞,就是了不起的貢獻。我由此...
人物紀念
-
-
周恩來的“文化外交”
周恩來是新中國外交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在國內外享有崇高的聲譽。在廣泛的外交實踐中,他獨具匠心地把豐富的文化元素植入多元的對外交往之中,用別具一格的方式展示文化的魅力,以擴大對外宣傳,展示文明古國的嶄新形象,同時達到消除隔膜、暢通情感、涵養(yǎng)友誼...
-
-
我在延安的童年歲月
我的父親吳德峰、母親戚元德都是大革命時期參加革命的老共產黨員和老紅軍,長期從事黨的隱蔽戰(zhàn)線工作。父母共生我們兄妹九人,我排行老八。除九弟六歲夭折外,其他七個哥姐均因戰(zhàn)爭年代環(huán)境殘酷,不能帶在身邊,從小被寄養(yǎng)在外,我二姐、三姐和四哥分別送人當...
人物春秋
-
-
姥姥的抗戰(zhàn)故事
1938年,我出生于山西盂縣,在姥姥家度過了抗戰(zhàn)最困難的時期。在我的回憶中,總有姥姥的音容笑貌浮現(xiàn),勾連出許多往事的片段。我因此萌生出寫寫姥姥的想法,寫她在劫后余生的艱難歲月中,以家國大義,扛起家庭重擔,堅定地支持家人參加抗日斗爭的種種情況...
-
-
毛澤東著作翻譯工作回憶
尹承東,中央文獻西班牙文翻譯家。譯審。曾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xié)會副會長,西班牙、葡萄牙、拉美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等。2009年榮獲“資深翻譯家”榮譽稱號。2012年獲中國翻譯協(xié)會翻譯事業(yè)特別貢獻獎。參與《毛澤東選集》等領袖著作和中央文獻...
-
-
毛主席看我們來了
于滬生 于滬生,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翻譯家。副研究員。曾任中央編譯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處長。2002年榮獲“資深翻譯家”榮譽稱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研究工作,曾參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編譯,參與編寫《中...
-
-
我從臺灣來
陳弘 陳弘,中央文獻日文翻譯家。譯審??箲?zhàn)勝利后以臺灣“公費生”入復旦大學學習,新中國成立前夕留在大陸從事革命工作,后來在中國記協(xié)、人民日報社、中央編譯局工作,擔任過周恩來、鄧小平同志的日語翻譯。曾任中央編譯局中央文獻翻譯部日文翻譯處處長。...
童心憶抗戰(zhàn)
-
-
百萬大裁軍掠影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中央軍委從國際形勢變化和國家建設大局出發(fā),成功實施了十余次裁軍計劃,其裁減規(guī)模、兵種、目標、步驟均有不同。其中,1985年實施裁軍100萬的舉動,不僅是中國軍事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是中國軍隊適應國家和平發(fā)展時代需要、實...
-
-
回顧解放戰(zhàn)爭時期新聞工作者隨軍南下
動員干部南下,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中央的一項意義重大的戰(zhàn)略決策。新聞工作者也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加入南下干部大軍,支援新解放區(qū)的各項建設。新聞干部南下,以成建制和團體形式為主,也有個體銜使命的南下,還有被組織抽調的個體和數(shù)人一起參加南下工作團南...
史海鉤沉
-
-
歷久彌新的“窯洞對”
1945年7月,黃炎培在延安窯洞向毛澤東提出“歷史周期率”之問:“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循環(huán)往復能否被打破?這一叩問直擊古今中外政黨執(zhí)政的根本性難題,既是對中國歷史治亂興衰規(guī)律的深刻反思,也是對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政黨前途命運的理性審視。彼時...
-
-
戰(zhàn)略配合
地處中國東南的浙江,歷來人杰地靈,是經濟文化發(fā)達的富庶之地,同時也是一片紅色的土地。2004年,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浙江麗水調研時指出,劉英、粟裕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曾長期在此戰(zhàn)斗,留有多處革命遺址,值得重視與挖掘。以中國工農...
史論漫談
-
-
北京長城文化帶上的抗戰(zhàn)印記
巍巍長城,橫亙萬里,不僅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標識,更是中華民族堅毅不屈精神的象征。作為北京三大文化帶之一,長城文化帶在歲月的長河中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故事。在抗戰(zhàn)時期,它見證了中華兒女為了民族獨立和尊嚴,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抗爭。 古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