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時代新考題,答卷優(yōu)等生
如果把“共同富?!北茸餍聲r代新征程 的大考題,那么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qū)”的建 立無疑是又一次光榮而艱巨的趕考。作家張國 云長篇報告文學《浙里風——共同富裕浙江紀 實》(以下簡稱《浙里風》)真實地報告了在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
-
現代城市文明的審視和批判:韓萬峰詩歌美學探賾
韓萬峰以電影導演身份進入大眾視野,被 人們所熟知。然而,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 就是詩人。作為少數民族電影導演,韓萬峰始 終堅持以拍攝少數民族語言電影的方式,用鏡 頭語言講述現代城市文明對少數民族傳統(tǒng)文化 的浸透,傳遞出他試圖想留住日漸式微...
-
從書評《一間自己的屋子》一窺陳敬容的女性意識
陳敬容(1917—1989) 中 國現代著名詩 人、翻譯家,出版詩集《交響集》(1948)、 《 盈 盈 集》(1948), 散 文 集《 星 雨 集 》 (1946)。從 1932 年在《 清華周刊》上發(fā)表 第一首詩歌開始,到生命的結束,...
-
論《牡丹亭》改本的得失
《牡丹亭》自面世以來,便受到廣泛關 注。各種點評本和改編本流傳甚多,其中臧懋 循的《還魂記》及馮夢龍的《墨憨齋重定三會 親風流夢》是《牡丹亭》改編本中最重要的兩 種。本文以這二者為例,從優(yōu)化和不足兩個方 面來論述《牡丹亭》改本的得失。由于發(fā)...
-
民間文學作品中的倫理觀
何為倫理?就是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 會、人與自然關系時應遵循的道理和準則,包 括了人的情感、意志力、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 面。在一些民間文學作品中,倫理觀并非完全 被顛覆,但為了表達故事的主題,配合人們的 主流情感,往往沒有被正確或完善地詮釋...
-
西方科幻烏托邦批評的敘事機制研究
作為人的創(chuàng)造活動,文學與科技都是以人 能夠更充分發(fā)展自身為目的。但信息技術的沿 革對傳統(tǒng)文學媒介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對文學 的生存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消解了傳統(tǒng)文 學的內容、結構、表達方式,由此美國文論家 米勒在 21 世紀初提出了“文學消...
-
圖式互動對社會認知差異的影響分析
《追風箏的人》是美國籍阿富汗裔作家卡 勒德 ·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主人公阿米爾是 一個出生在戰(zhàn)亂年代的阿富汗男孩,小說講述 了阿米爾與自己的過去不斷和解,最終獲得救 贖的過程。近年來,國內學者的研究和評論大 多集中在小說的主題——...
文學觀察
-
現當代藝術中的原始表現分析
人類探求美、追求美,久而久之誕生了原 始藝術。隨著時代變遷,現當代藝術誕生。二 者是不同時期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產物,所以存 在一定的契合點。原始藝術既具有特殊的競爭 力,又為現當代藝術發(fā)展提供了借鑒。 一、原始藝術 在藝術史上,原始藝術是一個...
-
從“游戲規(guī)則”看當代藝術
時下藝術發(fā)展中,當代性問題一直備受 關注且難以界定,但這又是當代藝術必須解決 的課題。本文從藝術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規(guī)則入 手,分析其演變的規(guī)律,為了解當代藝術提供 一個新的視角。 每當談論當代藝術,一個根本問題是如何 也繞不開的——那就是“什...
-
法國浪漫主義與雨果的《歐那尼》
一、法國浪漫主義文藝思潮的興起與發(fā)展 在法國大革命之前,新古典主義已統(tǒng)治了 法國文壇 200 余年。到了 19 世紀初,已然陳 腐僵化的新古典主義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 長的精神需求,跟不上社會發(fā)展的新古典主義 淪為了“偽古典主義”,成為發(fā)...
-
-
《惡魔奧涅金》演繹了誰的人生
2023 年,音樂劇《惡魔奧涅金》開啟了在 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中國巡演。2023 年 12 月 9 日,這部音樂劇在北京天橋中心上演(見 圖 1)。 “他虛榮,甚至有更多的那種驕傲。這 種驕傲對善行或是惡行都表現出同樣的漠不關 心 ……...
-
-
作為類型神話的恐怖電影分析
長期以來,恐怖電影作為類型電影之一, 一直有著固定的受眾群體和制作模式。無論 是 20 世紀初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發(fā)軔、美 國大制片廠時代華納恐怖片的風靡,還是現在 3D 特效給觀眾所帶來的身臨其境的感受……恐 怖電影這一類型一直以其獨特的...
-
探索現代舞的創(chuàng)作思想與創(chuàng)作結構
隨著時代的演進和藝術的多元化發(fā)展,現 代舞作為一種獨特的舞蹈藝術形式,逐漸凸顯 其在當代社會文化語境中的重要性,其不僅是 藝術家們表達情感、觀念和個體經驗的重要媒 介,更是社會變革和文化創(chuàng)新的積極推動者。 然而,盡管現代舞在創(chuàng)作思想和結構上...
-
膠州秧歌審美特征與當代發(fā)展路徑探究
膠州秧歌是一種具有三百余年歷史的山東 傳統(tǒng)民間舞蹈,不僅體現了齊魯文化的獨特風 采,還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文從膠州秧 歌的歷史發(fā)展、審美特征以及當代發(fā)展路徑三 個方面進行探討,提出了創(chuàng)新與傳承相結合、 結合現代媒體多渠道推廣兩個方面發(fā)展...
-
戲曲音樂元素在中國鋼琴音樂中的運用分析
本文將探討戲曲音樂元素融入中國鋼琴音 樂的意義以及在鋼琴音樂中的具體運用。從專 業(yè)角度出發(fā),本文首先分析戲曲音樂元素融入 鋼琴音樂的意義;隨后詳細討論戲曲旋律、板 式節(jié)奏、戲曲音色與演奏技巧和戲曲道白在中 國鋼琴音樂中的具體運用,并舉例說明...
-
新好萊塢電影歷史源流與藝術風格初探
20 世紀 60 年代是美國社會經歷大變革的 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顯示 出與傳統(tǒng)的背離。一方面,民權運動、女權運 動、黑人爭取平等自由的斗爭風起云涌 [1];美 國嬉皮士運動、反越戰(zhàn)學生運動迭起,使得右 翼保守勢力和“新左派...
藝術視角
-
男子樂隊的歷史演變及其社會文化意義的探究
在現代音樂史中,男子樂隊作為一種獨 特的文化現象,始于 19 世紀末的四重奏形 式,并逐漸演化為跨越世紀的全球文化符號。 從早期的墨跡斑斑(The Ink Spots)和披頭士 (The Beatles),到 20 世紀 90 年代 的后街...
-
詩意的重塑:數字技術驅動下的中國古詩詞文化新生態(tài)
在數字化浪潮的驅動下,以往依賴于傳統(tǒng) 媒介和文字傳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瑰寶—— 中國古詩詞文化,憑借數字技術被加工成新的 生命形態(tài),展現出了更加豐富多元的內涵與獨 特魅力。數字技術的運用為中國古詩詞文化帶 來了包括媒介形態(tài)、內容生成、敘事表...
-
-
策展視野下在地場所精神對院校藝術創(chuàng)作啟示的研究
當下,藝術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白盒子空間 中,而是更加注重與地域、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 的關聯(lián)與對話。藝術家與策展人的角色也發(fā)生 了轉變,他們不再是單純的創(chuàng)作者或展示者, 而是思考者、引領者和交流者。因此,通過對 展覽實踐項目的深入研究和反思,我們...
-
新媒體語境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商業(yè)插畫中的應用探究
在新媒體時代,商業(yè)插畫是一種重要的 文化傳播方式,其不單單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 息,也包含著許多商業(yè)信息。新媒體時代意味 著時代變化迅速,將傳統(tǒng)文化元素融入商業(yè)插 畫設計是當前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因 此,本文主要分析新媒體語境下傳統(tǒng)文化元...
-
-
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插畫《愛麗絲夢游奇境》的 藝術與社會文化解讀
1862 年 夏 季, 劉 易 斯 · 卡 羅 爾(Lewis Carroll)和 同事 的女兒 —— 麗道爾姐妹(the Liddell sisters)在伊西斯河(The Isis)上泛舟。 為了化解行程的單調,劉易斯 ...
-
西班牙驚悚懸疑電影的非線性敘事美學述評
西班牙電影工業(yè)源遠流長、積淀深厚,西 班牙驚悚懸疑片更是其電影產業(yè)的一大特色。 縱觀世界電影的發(fā)展歷程,西班牙驚悚懸疑影 片在類型電影中可以占據一席之地,尤其是進 入 21 世紀,西班牙的驚悚懸疑電影毫無疑問 已成為除好萊塢電影之外最為成功...
-
從電影花木蘭的改編看中外電影的制作與審美
一、文化背景與審美 花木蘭的故事來自一個古老的中國傳說, 它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一,深受中國人 民的喜愛和尊重?;咎m故事融合了中國古代 的軍事文化、家庭和民族情懷,體現了傳統(tǒng)社 會中女性的價值。在中國文化中,花木蘭被認 為是一位富有傳...
-
缺席與在場:從現象學視角分析電影《利益區(qū)域》
《利益區(qū)域》根據馬丁 ·艾米斯的同名小 說改編,是一部由英國導演喬納森 ·格雷澤執(zhí) 導的劇情片。這部影片講述波蘭奧斯維辛集中 營的管理者霍斯中校和他妻子海德薇過著桃花 源一般的生活,而這樣的理想生活完全是建立 在奧斯維辛...
-
-
Live2D 技術在創(chuàng)造文字冒險類游戲動態(tài)視覺效果中的應用
文字冒險游戲,亦稱視覺交互式電子小 說,特點是豐富的劇情結合精美過場插畫。 Live2D(一種動畫表現技術)軟件由日本程序 工程師中城哲也開發(fā),能將靜態(tài)插圖動態(tài)化, 從而增強游戲的故事感和互動性,優(yōu)化游戲畫 面的視覺效果。 一、文字冒險類游...
-
鋼琴伴奏中觸鍵技巧及其音色效果探究
鋼琴伴奏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豐富性與 深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演奏者對觸鍵技巧的 精妙運用。恰到好處的觸鍵能夠精確揭示作品 的情感內涵,塑造層次分明的音響畫面,為樂 曲增添韻律之美,亦能與主奏樂器或人聲形成 有機對話,共同編織出和諧動人的音樂...
新實踐
相關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