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姆人對小提琴音樂的貢獻
——《流浪者之歌》的新翻語義
一、一個熟悉的族群與一個陌生的族名
德國音樂學家馬克斯·皮特·鮑曼(MaxPeterBaumann)在南京藝術(shù)學院圖書館做過一場講座,題目是《羅姆人音樂的歐洲接受史》,介紹歐洲學術(shù)界不再稱“吉卜賽”“波西米亞”(中國還譯為“茨岡”)兩個帶貶義和歧視的名稱,改稱“羅姆”的情況。羅姆(Rom)原意為“黑皮膚”,指來自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的一支向西游走、最后到達歐洲并定居下來的流浪民族。(剩余5504字)
試讀結(jié)束
目錄
- 全球化與世界帝國...
- 法律帝國主義的末日之歌...
- 練功比“學文化”重要...
- 羅姆人對小提琴音樂的貢獻...
- 肖像何以政治?...
- 「慕容」的歌謠...
- 兄弟之戰(zhàn)...
- 疫情期間的研究與思考...
- 學術(shù)批評中的個人感情...
- 蝶戀花:探花及第及其他...
- “本科”與宋代科名的品位化...
- 李鴻章與李?;舴?..
- 經(jīng)濟世界和經(jīng)濟學的世界...
- 女性能夠思想嗎?...
- 成為前任:作為社會過程的“分手...
- 當我們談和紙時,我們談些什么...
- 以文敘事,見微知著...
- 亦真亦幻的近代中國家庭革命...
- 攜手那一朵孤寂的荷花...
- 王樹人先生與「象思維」...
- 一個人類學者的田野斷章...
- 山川之間的三星堆...
- 羅王書信中的全球大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