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蕭條、雜志年與幽默小品文關系再勘
——兼論經濟危機時代文學范式的轉換
摘 要: 1933年至1935年的“雜志年”的背后,是1929年全球性大蕭條在中國延宕性顯現的結果,其影響源頭有三:讀者購買力降低、失業(yè)率提高與進口紙關稅上漲。雜志年中幽默與小品的“合股”,在作家主體與受眾視野間形成了一個偏差:如若沒有穿越下行周期的經濟基礎,幽默恐怕沒有靈機天成的意義,小品文與中心性自我,也只能淪為大蕭條下的逃避、釋放與消遣心理。(剩余14762字)
-
-
-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24年06期
目錄
- 從傳統(tǒng)出發(fā),重構中國漢字學學科...
- 圍棋與中華文明史的建構...
- 人的受動性是馬克思哲學思想的重...
- 馬克思文本中受動性概念的聚焦與...
- 社會生活變遷與層級融合治理...
- “母職懲罰”與“父職溢價”:二...
- 人間置觀:唐代“道觀”的官方化...
- 身衣一體:道教“仙服”蘊含的獨...
- 何其芳的“出世”與“入世”...
- 西部文學的時空美學與敘事母題...
- “秦庭空痛哭”:康有為請求美國...
- 周平王東遷的時與地再探...
- 知識產權刑事司法保護:改革反思...
- 數據錯誤的法律治理...
- 涼山彝族喪葬儀式的音樂構成及文...
- 大蕭條、雜志年與幽默小品文關系...
- 延安時期“馬蒂斯之爭”再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