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溯源文明 探索古今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往哪里去?”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的這3個問題不僅是哲學上的終極思考,同時也是科學界探索天地古今的原動力。我所從事的古生物學,作為一門現代學科雖然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但在探索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扮演了大大超出學科體...
卷首語
-
-
喚醒塵封歷史 探訪遠古世界
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人類從來不是獨行者,此前此后、身左身右一直有無數其他生物伴隨。 在人類300萬年的歷史中,文明史只有8000年左右,卻是其中最為璀璨奪目、令人神迷的篇章。 探尋遠古生物的謎題,細數文明的印痕,是中國古生物學家和考古工...
-
-
解密古老難題的“黑匣子”
...
-
-
1億年前昆蟲界的“偽裝者”
與其他動物相比,昆蟲往往個體較小,屬于弱勢群體,但卻是動物界中多樣性最高的群體。究其原因,它們種種出色的“偽裝術”功不可沒。讓我們一起探尋1億年前的昆蟲是如何偽裝自己的吧。覆物偽裝的蟾蝽與它的獵物——擬葉蚤螻生態(tài)復原圖?;疑珵轶蛤恚G色為擬...
-
-
鹽井溝豎洞中的遠古世界
重慶大山中的萬州鹽井溝,因盛產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而享譽中外。它是中國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研究的發(fā)祥地,與北京周口店、山西榆社(埋藏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被譽為“化石之鄉(xiāng)”)、河北泥河灣(大型舊石器考古文化遺址群)等史前考古遺址一起,代表了上個世...
-
-
藏在化石里的傳染病密碼
如果把人類的歷史寫成一本書,傳染病一定是其中最恐怖的幾頁之一。其實,不止人類,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有它們各自恐懼的傳染病。那么,古生物是否也會受到傳染病的困擾?研究人員又是通過什么方法發(fā)現它們身上的傳染病的呢? “病入骨髓”的化石 傳染病的致病...
-
-
2600年前,皖南先民吃些啥?
起源于中國北方的粟(sù),脫殼后叫小米;黍(shǔ),去皮后叫黃米。這些旱地作物,何時南下傳播到以稻作為主的安徽南部地區(qū)?科研人員最新完成的對安徽宣城井水墩遺址中的一項植物遺存考古研究發(fā)現,2600年前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井水...
-
-
我在西漢乘馬車
西漢是車輿文化繁盛的時期,?;韬钸z址作為典型的漢代列侯墓葬,也是目前長江以南地區(qū)唯一一座帶有真車馬陪葬坑的列侯墓葬,出土有大量精美的車馬明器(明器指的是古人下葬時的隨葬器物)。通過?;韬钅沟恼滟F文物,我們得以前往2000年前的西漢,跟隨古人...
-
-
少年古生物學家養(yǎng)成記
古生物學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生命科學和地球科學的交叉科學,古生物學研究的領域寬廣而深邃。如果想成為一名古生物學家,需要做哪些準備,儲備哪些知識和技能呢?一起來聽聽古生物學研究者是怎么說的吧! 古生物學家: 穿越時空的解密者 說起古生物...
-
-
古生物學家的科研日常
踏遍每個角落 只為尋找化石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古生物學家也是如此。化石是古生物學家手里的“米”。為了尋找化石,從冰天雪地的南極、荒無人煙的戈壁,到空氣稀薄的高原,古生物學家?guī)缀跆け榱说厍虻拿總€角落。在野外尋找化石雖然艱辛,古生物學...
特別策劃
-
-
野生稻:裝滿人類飯碗的希望
米飯是餐桌上最常見的主食之一,人們幾乎每天都要跟它打交道。但水稻從何而來?如果你在野外遇到一叢長相酷似水稻的“瘦弱”植物,可千萬不要小瞧它,它很可能是水稻的祖先——野生稻。野生稻遺傳資源對中國的水稻育種、生產和糧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
我們能在小行星上建空間站嗎?
小行星探測示意圖 乘坐小天體 科幻大師早有暢想 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環(huán)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太陽系中,除了分布著八大行星和十余顆矮行星(又稱侏儒行星,體積介于行星和小行星之間),還有大量小天體星羅棋布,包括小行星...
-
-
走進天坑的神秘“王國”
在地上的坑 為什么叫天坑? 天坑,是一個從民間走進科學殿堂的巖溶學專用術語,指的是碳酸鹽巖地區(qū)的溶洞大廳形成的,口徑和深度不小于百米,和(或)容積大于一百萬立方米,四周或大部分周壁為陡崖,且與或曾與地下河溶洞相通的特大型漏斗。 有不少人問,...
-
-
飛行汽車:未來陸空交通的“王者”
一個多世紀以來,當汽車發(fā)展為地面交通的主力軍后,交通擁堵也成為難解之題。每當人們被困在擁擠的車流中寸步難行時,腦海中總會萌生一個念頭:如果我的車能飛起來該有多好!在過去,這可能是個天馬行空的想象,但如今,隨著飛行汽車的迅速崛起,坐上會飛的汽...
-
-
神箭神舟再訪天宮
火箭、飛船整體“搬家”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fā)射之前,裝有消耗品、推進劑、應用實(試)驗裝置和樣品材料、備品備件及部分載荷等物資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已于5月10日凌晨成功發(fā)射。 5月29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
探索發(fā)現
-
-
動物界的“饒舌”高手
埃及果蝠能靈活地轉動舌頭以發(fā)出不同的聲音信號 人類從蝙蝠身上學到了超聲波回聲定位技術,多年來,這項技術還在不斷更新,持續(xù)影響我們的生活。早期,我們使用這項技術發(fā)明了聲吶,實現了對海底的探索;之后,這項技術也在醫(yī)療上大展身手,為診斷和治療作出...
-
-
會潛水的“蜘蛛俠”
近日,美國的科研人員發(fā)現了一種生活在熱帶的大型蜘蛛,它們竟能長時間隱藏在水下。對于很多物種來說,潮濕和寒冷對生存的影響幾乎與捕食者一樣危險,蜘蛛是為了躲避捕食者冒險進入冰冷的水中嗎?過去人們并不了解蜘蛛還有在水下躲避危險的生存技能,更不知道...
-
-
微型球石藻的大發(fā)現
近日,一項最新的研究發(fā)現,球石藻比我們想象的更能抵御氣候變化的影響,這一發(fā)現也能幫助我們了解未來的海洋生態(tài)。 球石藻是海洋中的一種常見的浮游植物,或許很少有人知道這類生物的存在,但正是這些肉眼看不見的微型生物,掌控著其他海洋生物的命運—它們...
-
-
聲音
作為一種無毒害、可獨立生存的最小模式動物,秀麗線蟲結構簡單卻功能完備,是科學研究界的“常客” 從事智能生命的模擬,可以說是一個長遠但是又充滿希望的工程。 —黃鐵軍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 近日,在2022智源大會開幕式上,北京智源人工智...
-
-
數字
700米 近日,在廣東省江門市打石山地下700米深處,中國主持的第二個大型中微子實驗項目——江門中微子實驗,正在抓緊建設。在地下700米的實驗大廳內,為實現有機玻璃球自上而下逐層安裝的升降平臺已安裝完畢,并頂升至38米,它有如一個巨型“變形...
-
-
趣聞
遠古三葉蟲具有罕見的“超復眼” 其貌不揚的遠古三葉蟲頗似一種戴著頭盔的遠古生物,數億年前它們曾在海洋中游動,卻隱藏著一個不同尋常的秘密——擁有動物世界中罕見的“超復眼”! 近日,根據最新的考古研究發(fā)現,來自鏡眼蟲種屬的遠古三葉蟲,甚至比現代...
-
-
牙齒:人類遷徙的“記錄者”
人類牙齒結構圖 牙齒中隱藏的“故事” 考古學家研究發(fā)現,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不斷遷徙。無論人類去過哪兒,都會在骨頭甚至是牙齒里留下“印記”。骨骼在人的一生中會不斷再生,但牙齒一旦長成就不會再生成新細胞,因此牙齒就成了人類遷徙最好的“記錄者”...
科學微距
-
-
奇幻的海底遺跡
真有海底遺跡嗎? 對于人類而言,海底遺跡一直是“謎”一樣的存在。20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對話錄》中提到的亞特蘭蒂斯,以及19世紀英國人奧古斯都·勒普隆提出的姆大陸,都是傳說中高度文明但一夜之間沉沒于海底的神奇大陸。 ...
-
-
海島小矮人的生存之謎
英國作家托爾金在長篇奇幻小說《魔戒》中,塑造了個頭迷你、身手敏捷的霍比特人形象;中國的《山海經》里,記載了僬僥國的居民身高三尺(1米)……這些書里的小矮人都是作家杜撰出來的,然而在印度尼西亞的海島上,科學家真的發(fā)現了身材矮小的史前小矮人化石...
-
-
一個實驗帶你感受“中國速度”
日前,由中國自主研發(fā)、世界領先的新型復興號高速綜合檢測列車上線運行。4月12日,該列車在鄭州至重慶高速鐵路巴東至萬州段成功實現隧道內單列時速403千米、相對交會時速達806千米;4月21日,在濟南至鄭州高鐵濮陽至鄭州段成功實現明線上單列時速...
學海新知
-
-
星光調色盤
我們時常沉醉于大自然各種絢麗的色彩,藍天白云、紅霞赤日、七色彩虹……其實,天空中最大的調色盤,是浩瀚無垠的宇宙。它可以調出萬千色彩,涂抹在各色星辰上,點撒在每處角落中。同時,宇宙也是最深邃的老師,它用這些顏色訴說著天體萬物演化的故事。那么,...
藝術中的科學
-
-
蘇中戰(zhàn)役:“七戰(zhàn)七捷”的連續(xù)殲滅戰(zhàn)
蘇中戰(zhàn)役經過要圖(繪圖/張玲) 1946年7月13日,蘇中戰(zhàn)役打響,中國人民解放軍華中野戰(zhàn)軍以約3.3萬人的兵力,迎擊國民黨軍12萬人的進攻。戰(zhàn)役歷時45天,我軍歷經7次大的戰(zhàn)斗,共殲敵5.3萬人,史稱“七戰(zhàn)七捷”,創(chuàng)造了我軍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
兵器與謀略
-
-
被誤解的黑天鵝
黑天鵝的身份檔案 黑天鵝是一種大型游禽,棲息于海岸、海灣、湖泊等水域,以各種水生植物、藻類以及水生小動物為食,常成群結隊活動。它原產于澳洲,近年來廣泛分布在許多城市的各類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其中,圓明園遺址公園等地分布的黑天鵝種群數量已形成一定...
-
-
科學觀鳥記
鳥類是我們最親近的“鄰居”之一,即便在市中心,當你望向窗外,總能看到一兩只飛過的鳥兒。而且,“回歸自然鳥引路”,觀鳥也是打開自然之門的一把鑰匙。讓我們跟筆者一起去觀察這些可愛的精靈吧!北京大學校園里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角鸮(貓頭鷹的一種) ...
行知天下
-
-
科技宰相:蘇頌
窮究天地 揚名中外 蘇頌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qū)),家族數代任顯職。受家庭熏陶,他從小立志濟世安邦,勤學十余載,于22歲時考中進士,與北宋名臣王安石同榜及第。之后,蘇頌從地方官一步步升至中央,最終官至宰相,前后50余年...
-
-
吳新智:以澄凈之心探尋人類起源
敏而好學 潛心研究 1928年6月2日,吳新智出生在安徽省合肥縣。學生時期正值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動蕩年代,吳新智的求學之路十分坎坷。但條件再艱苦,也不能阻擋他學習的腳步。 1947年,吳新智從眾多報考者中脫穎而出,被上海醫(y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yī)...
科學起航
-
-
墨與植物
松煙制墨有妙招 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制墨的人是西周時期的刑夷,使用的原材料是松木燃燒成的煙灰。用這種原材料制成的墨,被稱作松煙墨。松煙墨的出現是中國制墨史上的一次飛躍,從此,人們告別了使用天然墨(石墨)的時代。 松樹是常綠針葉喬木,屬于裸子植...
生活解碼
-
-
探索性格優(yōu)勢 做個寶藏少年
你羨慕過他人的性格嗎?你是否一直在和自己的性格缺陷作斗爭?但是,你知道自己的性格優(yōu)勢有哪些嗎?我們又該如何將其“發(fā)揚光大”?快來一起探索吧!案例 小蕾(化名),一個性格內向的女生,平時安靜、少語、內斂。她時常羨慕班級中活潑開朗的同學,看著大...
青春密語
-
-
藏在鐘表里的機械秘密
鐘表,是用來計量和指示時間的精密儀器。即使在手機和電子表普及的今天,多數人的家中都還是會擺放鐘表?,F代鐘表的原動力有機械力和電力兩種。提到鐘表的原理,我們第一反應都會想到指針及其背后的齒輪,那你知道嘀嗒嘀嗒的指針運動是通過什么能量轉化而來的...
-
-
太空“清道夫”
太空垃圾,即空間碎片,是人類太空活動產生的廢棄物。太空垃圾可能是火箭殘骸、碎片、失效的衛(wèi)星等,也可能是航天員不小心弄丟的手套。它們在太空中高速運轉,具有巨大的動能,對衛(wèi)星、飛船、空間站、航天員等會造成很大威脅——大小1厘米左右的太空垃圾,在...
漫畫科學
-
-
比鄰星宇宙規(guī)劃局
顧曳明和天通星人來到了離太陽系最近的比鄰星。天通星人的星球是位于比鄰星引力圈中的一顆氣態(tài)行星,體積是木星的一半,發(fā)著藍紫色的幽光,有星環(huán),并且不止一圈。 天通星人皮膚的色系與這顆星球如出一轍,令人心生幽冷。他們有一股不食人間煙火的靈氣,聰明...
-
-
尋找太空礦石
“轟——”火焰噴射時發(fā)出的巨響打破了山谷的寂靜,在星光與火焰的映照下,火箭上印著的五星紅旗分外鮮艷。 現在是2041年11月20日20點整,我——中國新一代航天員,正坐在火箭載人艙中,準備前往銀河系外的DZ星球尋找一種用于建造太空電梯的礦石...
-
-
赴外星找工作
又到一年畢業(yè)季!剛剛結束十幾年校園生活的莘莘學子們,懷著忐忑的心情離開“象牙塔”,努力尋找屬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但你有沒有想象過,或許有一天,人們工作的地方不在地球上,而是在遙遠的外太空呢?本期讓我們跟隨科幻作品創(chuàng)作者的腳步,一起到外星找份...
科幻空間站
-
-
科學少年成長實錄
2022年春季《知識就是力量》科學素養(yǎng)實踐課校園成果展示 《知識就是力量》科普課程包 科普閱讀是青少年走進科學殿堂、提升科學素養(yǎng)的必要途徑?!吨R就是力量》科普閱讀實踐課在校園開展以來,受到了城市學校和鄉(xiāng)村學校的歡迎,學生們積極參與,在課堂...
-
-
三葉蟲沉浮記
三葉蟲化石 化石是大自然神奇的饋贈,是遠古生物留給我們的珍貴禮物。從化石中,我們得以窺見那些已逝的生命,感嘆地球歷史的綿長與壯觀! 我第一次知道三葉蟲,是在小學六年級。一日偶然在《知識就是力量》雜志中,看到一篇題為《寒武紀三葉蟲長了“兔子耳...
編讀互動
-
-
百問百答
我們經常能聽到一個詞——人菌共存,“共存”是如何實現的? 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中有很多微生物,其中大部分為共生微生物。在通常條件下,它們是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的。但是,當有害的、致病的微生物即病原微生物,感染我們身體時,我們就會生病。 日常生活中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