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
童年“回響”
“賣冰棍嘍,紅果兒!小豆!”一聲溫暖的吆喝,迎來的則是清涼的童年記憶,胡同口兒、公交站、大街邊兒,戴著白帽子,推著木質冰棍兒車的老奶奶總是那么慈祥,干凈的冰棍車也仿佛商量好了一般,白色的箱體、紅色且極具誘惑的“冰棍”二字,小車的轱轆總會與竹...
北京影像
-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韓主任已經上臺了。他很正經地說:“各位同學都畢業(yè)了,就要離開上了六年的小學到中學去讀書,做了中學生就不是小孩子了,當你們回到小學來看老師的時候,我一定高興看你們都長高了,長大了……” 我們是多么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么怕呢!當我們回...
刊首薦讀
-
-
孩提年代
童年,是貫穿一生、從未消散的課題。有人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作家張煒曾這樣書寫童年:一個人精神的成長,其實就是從兒童時代出發(fā),一步一步向前,走到非常遙遠的地方,最后再回歸到童年那樣的“單純”。童年的天真、清潔、...
-
-
從喜歡“遠足”,到被稱之為“北京城癡”
2019年10月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刋的記者王劍英,在對我作了采訪之后,以“北京城癡朱祖?!睘轭}寫了一篇專訪。 這篇專訪以拙作《北京城——中國歷代都城的最后結晶》入圍中央電視臺2018年度中國好書,并以該書英文版參加第71屆法蘭克福書展首發(fā)...
-
-
小學生的京劇緣
我今年86歲,望九之年。歲月更迭,年頭太久,許多事情都忘懷了,但閉眼一想上小學的些許往事,還深深留在記憶當中。 我小時候家境比較好,父親是開面粉廠的,又是老年得子,所以很注意我的幼兒教育。我幼年是在當時前門外最有名的“普勵”私立小學讀書。這...
-
-
記憶里的老北京
童年是純真、多彩的歲月,也是美好、難忘的歲月。它充滿了快樂,也飽含著向往與期待,是人生旅途中的第一個驛站。 我是1939年出生的“30”后,一個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人。84年前,我在南城菜市口以西,一個叫龍鳳坑的小胡同(現叫法源西里小區(qū))降生。...
-
50年代童年瑣記
2024年我已年介八旬,回憶起少年往事,還是歷歷在目,如同昨日。 大院里捉迷藏 我生在南鑼鼓巷的一座老四合院里,住著八家。幾乎每天晚飯后,同院的小伙伴們就玩起了捉迷藏。院子還分前后院,幾家的孩子加起來有十二個。大家就自己找地方藏起來。接著就...
-
一生最美妙的階段
正如巴爾扎克所說:“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階段,那時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顆果子,是一片朦朦朧朧的聰明,一種永遠不息的活動,一股強烈的欲望?!钡拇_,誰都是從童年過來的,誰都開過童年那無拘無束的花朵。 喜歡集郵、養(yǎng)小金魚 我是一名40后,記得當...
-
那些年自制的兒童玩具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孩子們玩的玩具,很多都是利用廢物在家長的幫助下自制而成的,至今仍存在于我的記憶之中。 鐵環(huán) 鐵環(huán)是用細鐵棍圍彎而成的直徑50厘米左右的圓形鐵圈,然后再做一個長柄的帶個U形的鐵鉤子,可以鉤住鐵環(huán),孩子們用它推著鐵環(huán)滾著走或跑...
-
浸滿了時代滄桑的童年
生于50年代最后一年的我,可謂“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童年歲月,經歷了3年困難時期苦難的日子,也享受到令人心曠神怡的精神生活,可謂酸甜苦辣。 工人孩子早當家 我降生在京西石景山石鋼的平房家屬院中,一家8口就住在父親單位分的19平方米、1...
-
難忘的課外生活
童年時代,我曾在通縣民族小學上學,那時的課外生活十分豐富,放學后,同學們結成“一對紅”“對對紅”,我們經常一起做作業(yè),一起玩耍。那時我們玩的很多玩具都是自己做的,女同學玩跳皮筋、歘拐子、丟包……男同學玩彈球、扇方寶、打尜……除了這些,還一起...
-
“打尜兒”舊事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邊”。羅大佑老師一首經典老歌,唱出了無數60后美好的童年回憶。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60后們最美好的童年時代。每年除了兩個學期上課學習之外,還有很長時間的寒暑...
-
“60后”往事
我是1967年生人,打小住宣武區(qū)——身份證110104的那種——提起這個,不是多自豪,主要是宣武區(qū)合并了,我的身份證成“絕版”了。我的小學就在家門口:老墻根三小,現在這個學校也沒了。我的父母當年都是中學老師,家境屬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那種。...
-
西單的孩子
前幾天看到北京晚報(2024年1月26日)“90多歲老商場將閉店改造,老街坊紛紛‘重溫西單記憶’”的報道后,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去再熟悉不過的西單商場逛了一圈。出商場,馬路對面就是大木倉胡同,那是我童年、少年成長的地方。一進東口,我就忍不住左...
-
童年與“標簽”
童年是什么?恐怕很難把它定義清晰,你可以說那是一個階段,也可以說是一個年代,或者是一段回憶……我喜歡時不時給自己的童年做一些稀奇古怪的定義,為它打上很多特殊的“標簽”,這樣“分門別類”地歸置自己的記憶,讓我感覺很有意思。 童年是80年代的平...
-
“80后”的黃金時代
我依稀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一堂書法課上,那位滿面刀刻皺紋的老教師感慨萬千地對我們說:“你們80后這代人真幸福啊,你們趕上好時候了,你們趕上好年代啦!”直到成年之后,我才漸漸明白老教師話中的意味深長;直到自己有了孩子,我才發(fā)現80后這代人的...
-
鑰匙童年
那是一串在手中揮舞的鑰匙,長長的線繩帶動鑰匙的“翻飛”,那是童年記憶中小伙伴們手中的“風火流星錘”;那是一串與脖頸為伴的鑰匙,整日掛在脖子上的“通關法寶”也是“小鬼當家”的重要標志;那還是一串承載著眾多80后孩子童年記憶的鑰匙,就讓這串鑰匙...
-
你好,舊玩具
每個人不管長到多大年紀,心里其實都住著一個“小孩”,只不過有些人管得比較嚴,輕易不會把這個“小孩”放出來玩;有些人天生愛自由,樂得看見心里的“小孩”自在逍遙。所以前者就算年齒尚幼,也可能成為別人眼中少年老成的小大人;后者即便芳華已逝,卻永遠...
-
“科技”記憶
“微機”課上神秘多 對于90后的孩子來說,電腦進入了小學生們的主課課表中,網絡信息豐富了大家的課業(yè)生活,拓寬了孩子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本世紀初,計算機課程成為了我所在班級每周二和周四下午必上的科技課,那時候我們也叫它“微機課(即為微型計算機的...
-
“90后”的回憶殺
兒時,我們沒有手機、iPad,卻有著最無憂無慮的快樂。關于90后的我們,童年在做什么呢? 童年時干過的那些“傻事兒” 小時候的我們會模仿古裝仙俠劇里的人物,將媽媽的花床單披在身上,以筆入發(fā),手持木棍,在臥室這片“江湖”,幻想著自己就是劇中的...
-
流淌的歲月
千禧年,我呱呱一聲出世,屬龍,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旁還有一條發(fā)源自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流向東海的巨龍——長江。 自詡為華夏巨龍血脈的我,展開了看似平凡的一生。 6歲那年,我步入小學學堂,成為了一名小學生。在那里,我結識了童年最好的兩個朋友,阿怡和小...
-
我可能過了個“假童年”?
當我媽說讓我寫寫我的童年,我覺得很詫異。我生于2007年,才17歲啊,我正在度過我的童年好嗎?我媽說因為我太幸福了,幸福的小孩都希望永遠不要長大。她說的是我嗎?可能我很幸福,這個我不是特別確定。不愁吃喝算是幸福,那我是幸福的;可以去很多地方...
-
“10后”正當時
在今天,10后的孩子們正在享受著自己的童年時光。相信若干年后,他們定會對自己的童年別有一番回味與感慨。不過考慮到現今大部分10后還在努力學著寫作文,那么就先由他們父輩來代筆訴說一二吧。 10后,卷中卷的一代 10后的童年碰見了兩件大事,不少...
-
科技娃的科技生活
“回顧我的童年時光?”當被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還真有點不適應,從幼兒園到小學,直至現在的中學,老師告訴我們,人生中的少年時代已經和我們10后正式牽手了。時間過得真快,童年和少年究竟有什么區(qū)別?我們10后的童年究竟與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
-
“20后”童年真味
“20后”童年。時間過得真快,當被提及““20后””這一名詞的時候,我已經在幼教崗位工作將近30個年頭了,也因此見證了這以10年為一階段的若干個具有不同特點的童年,在這一過程中,其實自己也經歷著從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成長為“高級教師”的人生蛻...
焦點
-
擇校不如投師 ,投師要投名師
一代宗師侯仁之先生,是蜚聲中外的歷史地理學家與學界泰斗,奠定了現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基礎。被人們稱為“北京通”“中國申遺第一人”。本專欄由朱祖希先生(專欄圖片左)撰寫,以追念侯仁之先生的學術精神。 洪業(yè)(煨蓮)先生青年時代曾留學美國,歷時...
-
話說當年"電蛐蛐"和大哥大
劉一達,老北京人,筆名達城,著名京味兒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 “電蛐蛐兒”的煩惱 三四十歲往上的人,也許還記得當年北京人出門,褲腰帶上別著的BB機的場面,跟當時滿大街跑的黃色“面的”(出租車)一樣,這都是1990年...
-
大運河漂來的"孔廟碑王"
閆霞,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副研究館員,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首都最美志愿者。喜歡挎著相機行走于北京四九城,用鏡頭發(fā)現和展示古都的美,用活潑生動的語言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著有《真覺寺金剛寶座塔五絕》《美石美刻》,在《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青...
-
古代端午有何祛病防疫藥俗 ?
周乾,力學博士,最后跑去故宮爬屋頂,對成百的建筑從學術視角進行過“顯微鏡下的觀察”。故宮擁有數量龐大的宮殿建筑群,是印證我國古代建筑技藝、宮廷歷史文化的寶貴實物,這可把這位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給高興壞了。 編者按: 本專欄將由故宮博物院以“故...
-
端午
端午節(jié)經歷2000多年浩瀚的歷史煙云,承載著各民族人民的情感與信仰,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獨特的魅力,可謂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文化、最情深的節(jié)日。2009年9月,端午節(ji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jié)日...
-
皇家胡同的氣派
王越,北京地理學會秘書長、北京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1965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學院(現首都師范大學)地理系。先后任中國人民警官大學六系副主任、高級工程師,北京地震局宣教中心主任、政策研究員。致力于人文地理、地震和北京文化研究。著有《奧運北京叢書...
-
從地安門開始說說建筑上的幾種鎮(zhèn)物
在北京中軸線上,恢宏的建筑撐起了北京古代城市的脊梁,成為我們認知古代建筑文化的標本,特別是在古都文化、皇家文化的表現上尤為突出,它的一磚一石都包含著特殊的意義和獨特的寓意。其中,有意思的是建筑物上的鎮(zhèn)物,帶給人無限的遐想,古人深信這是辟邪不...
-
一城花香入花門
那是北海公園“瓊島春陰碑”的一片溫暖的信號,那是法源寺香雪海的詩意,那是景山腳下牡丹園的富貴,那是天安門廣場上各式花壇所承載的幸福腳步……北京城與花的交情實在不淺,這座充滿花香與花相伴的城市也在訴說著與花有關的故事。 京城的“花花之地” 提...
-
清代“萬園之園”花枝俏
素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清代因地制宜、平地造園,園內挖湖堆山,廣植樹木花卉,出現了“百花齊放”花枝俏的奇妙景觀。 堪稱大植物園 清代鼎盛時期的圓明園,是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組成,占地5200余畝。從清康熙年間開始興建,經過雍正、乾...
-
外國人筆下的北京中軸線
中軸線自北向南貫穿北京城市中心,被譽為“北京城的脊梁和靈魂”。幾百年來,許多歷史文化名人曾在中軸線上留下足跡,其中多位外國使臣、旅行者、學者也曾徜徉于此。盡管古代沒有“中軸線”一詞,但在他們的著述中對中軸線的景致卻有所記述與贊譽。 《馬可&...
-
京西的青蛇傳說與山區(qū)自然
在潭柘寺及周邊村莊,“大青爺替天行道,二青爺為民除災”是一副膾炙人口的經典對聯。對聯主人公——大青二青是潭柘寺的兩條靈蛇,它們和以之為核心而產生的一系列傳說故事在京西地區(qū)乃至更廣闊的范圍內口口相傳,至今已有三百七十多年的歷史。這個由有靈的動...
-
粘著“皇氣兒”的老饕家族
“民以食為天”,甭管哪朝哪代,想必都是個硬道理。在飲食江湖里,也從未少了老饕們的身影,雖說宮里宮外的飲食各有獨門絕技,各有特點特色,但在美食面前,怎會是宮墻府門可以徹底隔開的,因為有了“江湖相望”才有了借鑒與融合,因為有了大膽嘗試、充分接納...
古都
-
豐澤園飯莊與京劇
1930年9月22日,北京的珠市口煤市街有一家飯莊“豐澤園”,在眾位嘉賓的祝賀聲中,在鞭炮的齊鳴聲中正式開業(yè)。當時的軍政界、文藝界人士悉數到場,使這原本布置喜慶的飯莊更加絢麗多彩,蓬蓽生輝。 飯莊取名“豐澤園”是為感激幕后老板封竹軒。封竹軒...
-
小小匯通祠,觀“大都”大氣象
這里,或許是“大運河文化博物館聯盟”三十多個成員中的最小單位。位于北京積水潭畔,高居十幾米堆土之巔的匯通祠中之“郭守敬紀念館”,總展陳面積僅200余平方米,比起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戰(zhàn)略部署、動輒成千上萬平方米的后建新館,實在太局促了。 ...
-
寧文彤:影視圈里的“國際無人機反恐專家”
贏在起點,出道就走紅 寧文彤1969年出生在北京,父母都是在評劇界內享有盛譽的專業(yè)演員。耳濡目染下,寧文彤從小就對演藝產生了濃厚興趣,對此父母也很支持。 同時為了讓兒子有個健康的身體,媽媽還特意送他去學游泳。沒想到,寧文彤在游泳方面也有著非...
-
趙延年的木刻魯迅像
許謀清,晉江籍北京作家,一個經常去金色琉璃瓦屋頂的中國美術館久站看畫展的畫癡。在《北京文學》發(fā)表處女作,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部小說集,在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北京作協會員,中國作協會員。 書可以坐著看,戲劇電影坐著看,音樂也...
-
“敦煌圖案解謎人”常沙娜
2024年央視春晚舞臺上,中國傳統(tǒng)紋樣創(chuàng)演秀《年錦》驚艷全國。作為該節(jié)目的藝術顧問,93歲的常沙娜老人,更親自手繪出這些跨越四個朝代的紋樣。 早在21歲時,她就以敦煌圖案為基本形式,設計出新中國第一塊絲巾國禮。她還參與了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
-
與葉永烈的一面之緣
在新華書店的書架上“撿”本簽名書,本來就是件興奮事兒,讀完已故上海大作家葉永烈簽名的《文化巨匠傅雷》,竟還從這位著名“舊聞記者”筆下覓得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的“采寫經”,何止是單純的興奮呢?! 王府井新華書店是新華書店中的“共和國長子”,是真正意義...
-
百年前的先鋒女性桑格夫人
20世紀20年代,隨著新共和政體建立,出現外國人來北京熱。他們或參與軍政事務,或從事文教工作,或經商,或參觀游覽……他們在北京留下蹤跡,他們對中國時政、歷史、社會、人物的評價,或是偏見謬論,或有誤解曲解,或具真知灼見,雖過百年,已屬歷史陳跡...
-
紀事書單(2024年6月號)
《北京三萬里》 北京日報特別報道部 著 北京聯合出版社 2024年4月版 內容簡介:全書以回望者的全能視角,梳理不同歷史時期的特別時刻來華的15位外國名人的“破冰之旅”,如馬可·波羅、湯若望、小澤征爾等,一些重要的歷史時刻,有史、...
人文
-
中國“輻射防護”開拓者李德平
他出身名門,父親是新中國第一屆院士。他沒有讀過一天高中,卻成為西南聯大高才生。他開創(chuàng)了輻射防護和輻射探測技術領域,為我國核事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就是李德平!李德平為建立中國的輻射防護科學研究和輻射監(jiān)測體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后來,他擔任核...
-
巧遇滿天星
那是一個不眠夜。隨手掀起窗簾。 “呀,碧空如洗,夜色清明。”環(huán)顧天宇不見月輪。不經意間,發(fā)現星光點點,繁星似錦。 我驚詫:近四十年來,汽車尾氣,工業(yè)污染,空氣污濁,大氣透明度降低。每每仰望星空,脖子仰得酸疼,也找不到三五顆星。現如今,再也看...
-
晏駕北去
據當地老人們講,燕家臺,原名二龍臺,元代即已成村。其名字的由來,與東西龍門澗一左一右“兩條巨龍”護佑的地理環(huán)境有關。后來稱之為燕家臺,則是因為這里最早的居民姓燕。 我無法證實老人們說法的正確,但從燕家臺所處的地形地貌上觀察,叫二龍臺絕不是牽...
-
-
古都掠影
前門東大街 草場胡同 繪畫 周永隆...